-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从心理学角度来协调师生关系研究和构建师生关系,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在当前,无论是教育理念的转变,还是教学质量的提高,都依靠师生互动与交往来达到教育目的本文采用等研究方法,师生关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师生关系的策略2】学生喜欢运动,喜欢,不喜欢为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教师要求严格,不好接触,这样就使3】建立师生关系的策略体育教学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严,也体现出教师尽职尽责,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否按照课堂常规的要求上课。在体育课上用点名提问的方法集中注意力,比呵斥、给学生颜色看的方法更容易让学生容易接受,由于中学生都有爱表现自己、突出自己的作为,为了让同学和老师注意自己,据观察即使让他们做反面教材他们也是很乐意,更不用说让他们做示范动作给他们带来的兴奋劲了,这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这无意中达到了他们的需求,同时也保持了体育课堂上的学习气氛。
?2.2 多了解、关心学生
?? 教学,顾名思义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作用下完成教学的,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的合作过程,教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倾注“父母”般的爱去关怀他们,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师,平时关心和热爱每个学生,不鄙视那些生理上有缺陷和体育差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经常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因材施教的训练和培养他们【4】5】5】教师只有情绪饱满,和蔼可亲,才会给学生一种自然、明朗的感觉,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愉快的心情,他们就会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反映敏捷,并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6】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只要在教学中多些微笑,多些表扬,表现出教师爱的真情,就会克服过去学生怕体育老师,体育教师“凶”的现象,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在教学中我尤为推崇大拇指赞扬法和击掌鼓励法,只要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相互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一定会在师生的心灵深处碰撞出和谐而愉快的火花,建立起一种长久而和谐的体育情感,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之下,学生才能够自觉而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才能够激起学生自觉学习、乐于学习的愿望,从而达到使他们热爱体育、追求进步,达到全面健身的目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尊重学生具有普遍性,即教师对所有的学生应该一视同仁,教师对所有学生都抱有同等的尊重态度,是教师承认、接受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并通过教师的语言、目光、表情、姿态、动作等一系列具体形式来完成教师对每个学生成就或行为的期望。教师的语言诱导、目光诱导、身教诱导所体现出的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是尊重学生的重要外部表现,并由此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动力机制,并由此真正达成学生一生所需要的自我发展的自信心与自我发展能力。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就会感到安全、轻松、愉快,就会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有利于体育教学的完成和学生的发展。师生关系和谐,对体育教学有积极的意义,对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3.2建议
应当鼓励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支持学生的不同想法,并逐步促使教师的外在鼓励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当教学过程中师生作为具有不同个性的人相遇、期待并相互理解时,师生之间的不和谐就会消融,并在和平相处的基础上,共同挖掘各自的创造精神,并从共同构筑的教学活动中,摄取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有价值意义的东西,不断建筑与丰富自身。体育教师应积极创造这种和谐关系,使教师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动机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祝琳丽.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J]. 内江科技 2009年 第1期
【2】卢秀平.论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 中国成人教育 2007 年 7 月
【3】周春始.“老师,您做得并不好”[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6,(09) [J]. 江西教育论丛 2007,4
【5】梁国伟.成功教育从教师的良好形象开始 [J]. 江西教育论丛 2007,4
【6】姜淑君宜提倡“微笑教学” 山东教育, 1999年 Z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