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源流解谜课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太极拳源流解谜——支派篇(李昌 李金阳)   太极拳的起源既清,太极拳的源流也随之明朗。无极养生功始创于唐初,在李道子生前在世上已有较广泛的传播,正如碑文所说“艺传东泉,庐山传艺”等等。尤其是李道子身在道门,一生游历,大力宣扬三教合一,则其在道门中也必应留下了无极养生功。由此所谓唐朝许宣平、明朝麸子李所传太极功之事都似是空穴来风,非无来由也。至于又有将太极拳追溯至老子、关尹子的,权当一硒可也。民初有袁世凯的幕僚宋书铭先生的太极功夫轰动京师,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等还从其学艺,宋自称是明初宋远桥十七世孙,家传太极功,且手出宋远桥绪记《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传世,书中记述了宋氏太极功的源流,以及俞氏先天拳和三丰十三式都是太极功的别名。宋书未必就是宋远桥亲撰,但其中史料亦未必都是妄言,我们应合理继承批判。“太极功”一词源出何时,在明末陈李三兄弟以前以前有否出现,抑或太极功是无极功的误传?要么宋书是后人托名宋远桥所作?大可存疑。宋书中提到三支脉的太极功:一、唐代于欢子许宣平所传宋氏太极功名曰三世七,因三十七式而得名,又名长拳,所谓滔滔无间也。二、唐时李道子所传俞氏太极功名曰先天拳,亦名长拳,明代时俞莲舟在武当山遇麸子李,再授以功夫。三、明初张三丰授张松溪、张翠山太极功,拳名十三式,也别名长拳。代许宣平传三世七,李道子传先天拳,向来有人力辩其伪,顾留馨指出三世七的拳论文字非唐代风格,“疑为宋书铭自撰”,托名许宣平是“自神其术”,徐震亦认为“宋书铭伪造历史”。张松溪为内家高手,其师为孙十三老而非张三丰,可见宋书中所述不可尽信也,若为当事者不至于犯此错误,其中史料还是要甄别选用。故此,若认为太极功是无极功误传,从最新面世的《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资料来看,唐代有传无极功也皆合情理之中。据宋书可知,武当张三丰也传练太极功(无极功),名之十三式(势),从拳谱来看和千载寺十三势如出一辙,可知武当道门也有李道子无极养生功的传播。另还有宋代程王必所披露的“小九天”和宋代胡镜子所传授的“后天法”,也都与今之太极拳相仿,可以肯定应是无极养生功的范畴或其衍化。张三丰备受明朝历代皇帝推崇,声名盛极,因此后世皆托言张三丰是太极拳的始创者,中国自古托名之事甚夥,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还应慎言为好。   陈王廷、李仲、李信三人创始了太极拳,对此陈沟陈氏和唐村李氏都予以肯定并传承下来,我们所能见到的陈式太极拳便是。但十三势拳、通臂拳同样没有被遗忘,也在两地被继承下来,所以拳术愈往后愈见丰富多样,而三人所提出的“太极拳”的概念却被人广泛接受,以至于原先的十三势也被统一作了太极拳,所以后世有了“太极拳又名十三势”的概念。李氏八世李春茂曾于大明万历庚寅年(1590年)作《无极养生拳论》是对无极养生功有感而发,同年又作《十三势行功歌》对十三势拳作了纲领性总结,大明崇祯壬申年(1632年)又作《十三势论》对十三势拳作解说。可见李春茂平生所习即十三势,斯时尚无太极拳的传播。其子李仲(1598年-1689年)历经战祸,又远走浙江传拳为生,对十三势理论又加发挥,作《十三势释名》、《十三势行功心解》等文,这些文章后来都成为太极拳的精典拳论,被后世拳术修炼家所推重。李仲之子皆为太极拳高手,及至李仲之孙李鹤林(1716年-1808年),在村中开有讲武堂,名声远扬,李鹤林专业教武,对拳术理论又有补充,于大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作《太极拳论》、《打手歌》、《打手要言》等,现代太极拳的理论框架至此已经完满构架完毕。从《无极拳论》到《太极拳论》,拳术的意向愈加明显,完成了由养生而技击的历程,这是养生功从道门流落俗世,向世俗化、功利化的转变。这个转变在后世的太极拳发展中还有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从陈清萍架到武式架,从武式架到孙式架,从赵堡架到忽雷架,从杨式架到吴式架,都表现了这一变化趋势。以上拳论后经李鹤林弟子王宗岳之手流向社会,遂被世人所知,使太极拳成为一个有理论有功法的优秀拳种,毅然傲立于武林众拳之林,百五十年来风靡海内外,创造了一个武术的神话。 发表 2008-05-12 13:40:37 第2楼   李鹤林是一位继承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他对太极拳的理论完善和拳术传播奠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李鹤林在唐村开设讲武堂,据《王堡枪谱》记载,汜水苌乃周、王堡六合枪传人王安民、王霖苍同时投其门下习艺。在博爱唐村调查,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知道“王宗岳是李鹤林的学生”,因为在李鹤林故居的门楣上悬挂有一块“武元杰第”的镏金大匾,落款是“乾隆五十八年岁次王宗岳敬赠”,此匾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李鹤林七十八岁生日时,王宗岳为老师祝寿挂匾。并且唐村村民还传说王宗岳是“山西老家”即是山西洪洞凤凰村的人,曾在唐村教书,并跟随李鹤林学习太极拳。此匾斜挂在李鹤林门口,历时一百五十多年,现今唐村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