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nano-finger(通识版)-中兴大学物理系.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nano-finger(通识版)-中兴大学物理系

電子顯微鏡下的探針實圖 表面動態學的研究 表面動態是磊晶成長、很多表面化學反應、及其它複雜現象中的一基本機制。 表面電子特性研究 觀測表面電子組態狀態。 原子操縱術 最主要的應用是奈米級或原子級結構的製造。 奈米科學網.tw 維基百科 Philos Transact A Math Phys Eng Sci. 2008 May 13;366(1870):1575-90. After B.Bleaney.Contemp.Phy.25(1984)320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tw/~nano/stm.htm “真空技術與應用”,2001年7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 蘇志川, “銀原子在矽(111)-7×7表面的動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 2007. * * * * * * * Nano Science Lab 2009 什麼是奈米 掃描穿隧顯微鏡的發展 自然界的奈米現象 STM原理: 穿隧效應 取像模式 STM裝置: 主要部分 探針製備 STM應用 參考資料 奈米 (nanometer)是一個長度的單位。1奈米 = 十億分之1米(10-9 meter),約為分子或DNA的大小,或是頭髮寬度的十萬分之一。 奈米結構的大小約為1 ~ 100奈米,即介於分子和次微米之間。在如此小的尺度下,古典理論已不敷使用,量子效應(quantum effect)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因素,再加上表面積所佔的比例大增,物質會呈現迴異於巨觀尺度下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性質。 以黃金為例,當它被製成金奈米粒子(nanoparticle)時,顏色不再是金黃色而呈紅色,說明了光學性質因尺度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又如石墨因質地柔軟而被用來製作鉛筆筆芯,但同樣由碳元素構成、結構相似的碳奈米管,強度竟然遠高於不銹鋼,又具有良好的彈性。 Ref :奈米科學網.tw 蓮花效應-出淤泥而不染 蓮葉表面上有納米尺度的蠟質凸塊,能防止污垢和水沾上,因此具有自潔的功能。 Ref :維基百科 壁虎腳趾 動物學家利用電子顯微經觀察壁虎的腳趾皮膚,發現最尖端是由400~1000根狀的匙突(spatula)所組成的,長度大約200奈米至500奈米。 Ref :Philos Transact A Math Phys Eng Sci. 2008 May 13;366(1870):1575-90. 掃描穿隧顯微術是利用 穿隧效應 的原理,當探針與樣品間距離很小時,在兩者之間加上微小電壓,則電子就會在樣品與探針間形成穿隧電流。 光學顯微鏡於1830年代後期被發展出來增進人類微觀視野,使人類“看”到了致病的細菌、微生物和微米級的微小物體,傳統的光學顯微鏡所能提供的最佳解析度,大約等於其使用光源的波長(~1?m),這樣的解析度已不符目前的需求。 1926年左右,粒子波學說經實驗證實後,電子束便取代了可見光源;1940年代發展出來的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將解析度提高至約20埃(1?=10-10m,原子直徑約為2-3 ?),使人類能看到病毒等亞微米的物體而成為現代科技中一項重要技術。 1981年比尼格?Gerd Binnig?和羅勒Heinrich Rohrer發明了 掃描隧道顯微鏡。在1986年,發明者即因此獲頒諾貝爾物理獎 掃描穿隧顯微術起源於1980年代初期此技術有效並穩定地 操控金屬探針,且利用量子力學的電子穿隧原理,藉探針 在距樣品表面僅約幾個原子大小的範圍內來回掃描,讓原 子的排列具體地呈現,有助於我們從基本層面來瞭解許多 物理及化學現象。 掃描穿隧顯微術是利用 穿隧效應 的原理,當探針與樣品間距離很小時,在兩者之間加上微小電壓,則電子就會在樣品與探針間形成穿隧電流。 在古典力學中,一個處於位能較低的電子,不可能穿越能量障礙到達另一邊,除非給予的能量超過位能障,然而在量子力學的觀點來看,電子卻有可能越過能障到達另一邊,主要原因是電子同時具有粒子和波的行為如下圖。 Ref : After B.Bleaney.Contemp.Phy.25(1984)320 位能障 穿隧校應:量子世界中,粒子是有機率穿遇過能量比本身能量高的能障,而到位能障的另一邊。 探針與導電樣品之間會形成位能障(potential barrier),穿隧效應發生的地方就在探針與樣品之間。 穿越位障的機率大小是和針尖及樣品表面間距離,成指數平方反比的關係。 單位時間內穿隧過位障的電量稱為穿隧電流。 藉由穿隧電流和針尖樣品間距離關係來取像。 定電流取像法(constant current mode) 是以設定的穿隧電流(~0.1nA)為回饋訊號。 回饋訊號:定電流後,經由差分放大器的參考值,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