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他曾与中国记者在战火中同行
他曾与中国记者在战火中同行
编者按:潘占林是一位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人。作为中国前驻南斯拉夫大使,他经历了北约轰炸前南斯拉夫的炮火。当美国的炸弹炸毁我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时,他是亲身经历者。当中国大使馆复馆的当天,他又与中国使馆人员和中国记者在战火中升起了五星红旗
回国休整后,潘占林出任中国驻以色列大使。两次以生命作价的穿越,在战火中对世界文化的理解、认知与比较,使我们深切感到,他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同时,也在积极倾听世界的回声,用不懈的努力在维护国家尊严的同时,构建着沟通人类共同情感的平台。在此过程中他也与媒体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一切都使得我们对他肃然起敬
本刊记者两次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同他作了真挚的交流,倾听他曾经走在路上的故事……
“中国外交官是打不倒压不垮的”
每一条生命
是母亲孕育,
春寒秋凉,
赤血凝成,
热肠古道,
和平英灵
这是潘占林大使为凭吊在南斯拉夫牺牲的三位中国驻外记者而作的诗句
在前南斯拉夫的78个日日夜夜,他与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媒体的记者同行。他看到在平常的日子里,这些记者忙于报道,早出晚归,总是在硝烟未尽的现场去拍下珍贵的照片。而这三位记者竟在一个晚上就突然地离去,“化作清风,吹拂着,渗透着苦难的土地。”在他的影集里还保存着一幅使馆人员升国旗的照片,这在他的记忆中意义格外重大......
《对外大传播》:我们从您的书中了解到,即使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您也在全力地配合记者的工作。书中提到,和吕岩松已经不仅仅是外交官和媒体的关系,还是共患难的战友。为什么这么说呢?
潘占林:那是1999年5月17日上午,我带领坚守岗位的使馆工作人员来到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办公楼前。我们衣冠整齐,站成一排,举行升旗仪式。随着国旗的冉冉升起,大家向国旗行注目礼。我曾在各种场合参加过升旗仪式,但那天的升旗仪式却使我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虽九死而未悔”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我们的中国外交官是打不倒、压不垮的
升旗后,我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吕岩松的采访。之后他把这次升旗仪式的消息稿传回了人民日报社。报社编辑很重视,准备在头版头条配照片刊登。然而就在吕岩松采访使馆升旗的那天,他却没带相机,没拍升旗仪式的照片。这下可急坏了吕岩松。他急忙来找我,提出补救的办法是再重来一遍。可这时大家早已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忙了起来,再把大家重新召集起来,也是个问题。吕岩松虽然是记者,但也是我们共患难的战友,他的恳切请求实在是不好拒绝。于是大家为配合他的工作,又把清晨的升旗仪式像排戏一样再演一遍。十分心细的人会发现,留守的人来时7个人,而照片上参加升旗仪式的只有6个人。那是因为早晨举行完升旗仪式后,一个同事到机场办事,再次升旗时他没来得及赶回来
使馆被炸的当时,吕岩松很有记者的职业素质,他从办公楼里跑出来,顺手抓起手机和相机,用手机同国内取得了联系。当时北京时间是早晨5点多钟,还未上班。他把电话打到《环球时报》总编的家里,这位总编辑打电话给外交部欧亚司有关负责人,该负责人报告了外交部领导。至此,我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的新闻消息在第一时间内被传播出去了
东西方的文化应该相互碰撞、融合和取长补短
《对外大传播》:您后来又被派到以色列,在亲历了贝尔格莱德战火的硝烟后,您犹豫过吗?
潘占林:没有什么犹豫。周恩来总理讲过,外交官就是文职的解放军。我觉得,经历了南斯拉夫这场浩劫,其他的一切都不在话下。我从南斯拉夫回国后,当时的唐家璇部长对我说,你要好好休息一下再去。但是,我不愿在家待着,所以作了短暂的准备后,我就去以色列赴任了
《对外大传播》:有位学者说,“有差异的地方是最美丽的地方”。在以色列工作了三年,您对中以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哪些切身的感受?
潘占林:犹太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他们曾向世界贡献了《圣经》这样的经典。犹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之所以没有消失,没有被同化,其中关键的原因就是犹太的文化和犹太教。凡是犹太人比较聚集的地方,就会建立犹太教堂。星期六在那里做礼拜,念圣经上的故事,这实际上也是重温自己民族的历史。他们把自己的历史和宗教融合在一起,所以这个民族能够历经苦难而生存下来,他们有很强的凝聚力
以色列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地方,犹太人有着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在这里,有很多东西要学,有很多书要看,有很多地方要亲自去走一走。踏着耶稣的足迹,看看犹太教是怎么兴起来的。旧约全书读起来也很有兴味,但如果不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光读书中的故事是很枯燥的。但是,在耶稣传教的地方和耶稣遇难的地方读,就会感到兴味盎然。旧约全书《摩西十戒》里说,“己所勿欲勿施于人,人所不欲勿施于我。”这同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出一辙。我想人类的文明,在大千世界当中,往往也有雷同的地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