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老北京叫卖艺术研究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老北京叫卖艺术研究
摘 要:老北京叫卖艺术是基于北京所特有的地理文化特征而产生的一种民间口头民俗文化,它作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是对历史的积淀,更有鲜明的老北京文化渗透其中。XX年北京地坛春节庙会,笔者对老北京叫卖艺术进行了专项调研。目前老北京叫卖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现在也令人担忧。基于此,笔者对老北京叫卖艺术保护进行探讨
关键词:叫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XX年之中都不绝于耳
那么叫卖是如何形成的呢?从商品经济学意义上讲,旧时经济生活,为了把东西挑到顾客家门口,让顾客出门自选,也把小商贩自己的东西推销出去,而老北京都是深宅大院,过去的市场经济没在现在这样繁荣,因而就只能靠着吆喝,伴着一声吆喝声,顾客就出门来了,可以从小商贩的摊位上买东西。叫卖是一种活广告,因而汇总起来,就形成了这种叫卖艺术
二、老北京叫卖艺术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作为老北京传统优秀文化的叫卖艺术是过去老北京走街串巷的一种做买卖的广告形式,历经百年,在建国后由于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而逐渐消逝。据调查,目前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甚至老胡同里,很难听到这种传统的吆喝叫卖声,而精通这些传统叫卖艺术的人更是屈指可数,以前这些老艺人都是专心精研于自己的技艺绝活儿,在行为上基本上是以个体独立表演为主,由此形成了一些“个体王”,如“香烟叫卖王”、“水果叫卖王”等
目前有些人意识到这一问题,从XX年开始,张振元、臧鸿、张桂兰、卢志冬等一批民间艺人就开始以团队合作形式,恢复老北京叫卖这种表演形式,并逐渐组织了一些叫卖表演团队,宣传老北京叫卖艺术
(二)面临的问题
老北京叫卖艺术能够被保存下来,并艰难地发展到今天,其成就是来之不易的,但是它面临着自身传承发展的诸多问题,结合笔者的调查归纳如下:
1.城市经济社会地发展与文化语境的移位。城市经济的发展使整个社会面貌、人们的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老北京”很少,真正地懂老北京叫卖艺术的更是屈指可数。不理解、不支持,认为老北京叫卖艺术是市井文化的现象和说法也不绝于耳
2.政府精力有限,扶持力度有待加强。由于文化部门本身的职能限制和所起的作用有限,仅靠其一家并不能做好相关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政府应当于学界、社会三方共建,三方共管,齐心协力地做好这项工作
3.优秀传承人的缺失与资源整合。目前,已知的老北京叫卖艺术的传承人已不多,除了张振元、臧鸿、张桂兰、卢志冬、孟雅男等一批民间艺人外,再也没有谁能当众表演老北京叫卖艺术了,并且前文已经提到,在XX年之前,老北京叫卖艺术界的艺人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多数是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做叫卖艺术的传承,这也无形的造成资源不整齐
4.老北京叫卖艺术后继者的缺失问题。老一辈的逐渐离开,年轻一辈又无法很快地学会老北京的京腔、京味和京韵,形成了人才的断层,必然会影响到老北京叫卖剧的传承。后继者的培养似乎是老者们的一个重要任务,也必然需要老者们呕心沥血地付出
三、老北京叫卖艺术的保护
老北京叫卖艺术作为原生态地展现老北京市井生活风俗的一种口头民俗文化,同样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它作为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是对历史的积淀,更有鲜明的老北京文化渗透其中,基于此,对老北京叫卖剧进行深入挖掘和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老北京叫卖艺术保护
笔者以为,保护老北京叫卖艺术,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如手:
(1)树立正确的保护意识,保护好老北京叫卖艺术的“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政府提出了“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