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 一、项目名称 青藏高原生长的深部过程、岩石圈结构与地表隆升 二、推荐单位 国土资源部 三、项目简介 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我国地学领域中一块得天独厚的瑰宝,它为推动板块构造登陆和目前正在兴起的大陆动力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窗口,它的生长过程与机制一直是国际地学界最具吸引力的重大科学问题。项目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持续开展了30余年的多学科交叉结合研究,在印度大陆的初始裂解和机制,以及随后导致的青藏高原隆升的深部过程、岩石圈结构和地表隆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发现,概括如下: (1) 青藏高原中部先隆升的“原西藏高原”隆升新模式: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项目在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发现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海相地层(50-40 Ma),精确限定高原中北部可可西里盆地巨厚陆源碎屑沉积的时代(51.0-30.0 Ma)和物源区(来自盆地南部),提出高原中部(羌塘和拉萨地体)率先隆起并在40 Ma左右已达到现在高度的“原西藏高原”认识。该成果突破了“整体隆升”和“向北生长”的传统认识,被国际岩石圈委员会主编的《综合固体地球科学新前沿》认为是青藏高原隆升的三种重要模式之一。 (2) 青藏高原中下地壳普遍存在高导层:早期支撑青藏高原形成演化机理研究的构造模型,缺乏能为国内外地学界普遍接受的关于高原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特征的高精度地球物理数据。项目在青藏高原通过大量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观测,发现高原中-下地壳中普遍存在高导层,并发现在雅鲁藏布、班公湖-怒江和金沙江缝合带高导体向上地幔延伸的趋势。该成果首次从导电性角度充分论证了青藏高原巨厚地壳中的物质状态是热的和塑性的,为青藏高原生长的岩石圈结构提供了关键约束。 (3) 幔源物质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巨厚地壳形成中的作用:以往研究强调了构造缩短引起的地壳增厚,忽略了幔源物质加入的贡献。项目首次定量地论证了幔源物质注入在拉萨-羌塘和印度-欧亚碰撞过程中对形成青藏高原南部巨厚地壳的贡献及地壳加厚的时间。该成果突破了地壳净生长不能发生在大陆碰撞带的传统观点,对深入理解大陆地壳生长的机制具有普遍意义。 (4) Comei-Bunbury大火成岩省的提出和印度大陆初始裂解的关键时间节点:复原分散保存在不同板块上同一大火成岩省的岩浆活动是该领域研究的难点。项目发现并命名位于现今西藏南东部和澳大利亚南西部的Comei-Bunbury大火成岩省,证实印度大陆在约132 Ma由于Kerguelen地幔柱活动开始从东冈瓦纳大陆裂解。Comei-Bunbury大火成岩省已得到国际地学界广泛认可。 该项目在Science、PNAS、Geology等刊物发表SCI论文104篇。20篇核心论文被SCI他引1473次,其中5篇被ESI认定为Top 1%论文(1篇被认定为Core Paper)。这些成果突破了国际上关于青藏高原隆升、地壳生长和岩石圈结构的传统认识,显著提升了中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和地位,为青藏高原找矿重大突破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已获国土资源部(2012年)、教育部(2009年)和西藏自治区(2000年)三项科技成果一等奖。2人进入ISI全球地学科学家高引用率排名录,1人当选中科院院士,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四、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Chengshan Wang, Xixi Zhao, Zhifei Liu, Peter C. Lippert, Stephan A. Graham, Robert S. Coe, Haisheng Yi, Lidong Zhu, Shun Liu, Yalin Li. 2008. Constraints on the early uplift history of the Tibetan Plateau/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5, 4987–4992 (2011年影响因子9.681) (Core Paper and Top 1% Paper) Wenbo Wei, Martyn Unsworth, Alan Jones, John Booker, Handong Tan, Doug Nelson, Leshou Chen, Shenghui Li, Kurt Solon, Paul Bedrosian, Sheng Jin, Ming Deng, Juanjo Ledo, David Kay, Brian Roberts. 2001. Detection of widespread fluids in the Tibetan crust by ma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