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索与中国概要1.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沙索与中国概要1

沙索东游记 2006-6-19 《环球企业家》 张晶 在南非沙索集团(Sasol)任职十几年的老员工安瑞德 (Andre·Deruyter)要举家迁往中国了。他将担任即将成立的南非沙索集团中国公司总裁,为他自己和沙索开创一番新事业。刚经历了二十多个小时长途飞行的安瑞德过于高大,以至于坐在凯宾斯基酒店大堂咖啡厅的沙发上略嫌局促。直到谈起沙索位于塞肯达(Secunda)的煤制油(Coal To Liquids,以下简称CTL)工厂的奇妙景观时,他疲惫的蓝眼睛里才有了光彩:在炽热的平原上,站在浩大的CTL工厂面前,你一边可以看到传送带上漆黑的煤炭不断被轰隆隆的机器吞噬,一边可以看到黑色粘稠的石油从另一端流泻出来。 作为目前唯一成功运行CTL工厂的国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沙索去年股价涨幅高达65%、年收益112亿美元。 不过,和其他关键技术持有者的背景不同,无论就诞生还是壮大过程而言,沙索的成功都缘自于南非对于石油的弱势地位,它很早意识到CTL技术对能源储备不足的公司意味着什么。正是在这一点上,沙索相信,它60年的技术和经验能够为中国将这样一种可能变为现实:不用过分依赖中东石油,将自己原本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为稀缺的石油。 【谁是沙索】 南非的煤炭占能源比例的80%,这意味着几乎没有多少石油可供使用。该国科学家们一直希望找到将煤转变为液化燃料的途径。1927年,南非议会通过了试图建造煤液化工业的白皮书。 不过世界第一个CTL工厂出现在二战中的德国。只作军需用途的CTL工厂由于战后石油价格回落而停产,这期间,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球状固体催化剂代替粉末状催化剂改进了生产效率。二战末,南非的资本家从美国人手里得到了美国版本的煤液化技术。 1946年CTL通过南非政府融资论证,一年后液体燃料和石油法案通过,随即成立液体燃料委员会。从根本上说,即将诞生的这个新产业将是该国最大的企业之一,离开国家政策和税收方面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后来,沙索通过先后在约翰内斯堡和纽约上市,逐步做到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 几乎用了三十年时间,沙索1期才摆脱外界对其盈利能力的质疑。此后2期、3期的诞生,都是由于“石油禁运”之类的原因而促成。苦尽甘来,1984年起,沙索三个工厂一起投产,日产量为11.2万桶石油,几乎能够满足南非当时能源需求的一半,到如今,沙索以其16万桶的日产量满足南非28%的液体燃料供给。 数十年间,南非人先后投入了5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来优化CTL技术,其商业价值被充分挖掘。同时,沙索一直在探询海外合作的可能性,通过成立合资企业的方式进行国际化。首个成果是2002年在卡塔尔和尼日利亚境内建立的GTL(气变油,在将煤转变为石油的过程中,首先要经历一个汽化过程,然后由天然气进一步液化,转变为石油)合资项目。卡塔尔GTL示范装置将于今年6月投产。 中国则是沙索另一个目的地,4年前,沙索正式启动中国业务。在这个能源结构和南非相似的国家,有足够的理由发展CTL工厂。中国经济以每年近10%的增长率一路狂奔,同时,进口原油比例占到58%,依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2015年这个比例将达到70%。大多数专家认为,危及能源安全的进口原油比例不易超过30%,这意味着中国必须改变过于依赖进口原油的现状,促使能源供应和结构多元化。 当被问及中国有没有可能成为继南非之后第二个成功商业化的国家时,一向颇为健谈的沙索中国执行副总裁陈黎明突然迟疑了片刻,把目光投向安瑞德,安瑞德微耸了耸肩,丢下一句外交辞令:只能说是非常有可能,我们非常希望如此。 陈为何迟疑?从上文的历史简述不难看出,恰当依靠政府支持、迫切的需要、持久的技术投资及优化是CTL技术商业化的必经之路。而当今的中国,很可能会出现非沙索经验所未能料及的困难。 【图纸上的CTL】 沙索和中国政府的首轮谈判持续一年,才就合资和引进技术初步达成了谈判意向。按照这种不可控的速度,沙索经历了一轮轮正式或非正式谈判。尽管已通过预可行性研究、第一次可行性研究,它却尚未顺利达到目标:成立合资企业,获得至少50%的股权,以及修建那种让安瑞德眼睛发亮的CTL工厂。 位于北京燕莎中心的沙索中国办公室人数不多,相当忙碌。四周的墙上挂满了中国和南非领导人的合影。对于沙索来说,中国是一个充满机会,但并不容易靠近的国家。 漫长的谈判过程令沙索担心政府吸取新技术的决心。但事实上诸多客观原因在延缓这一进程。首先,在进行实质性合作之前,中国政府需要足够时间进行产业整合。 2004年初,神华集团(以下称神华)和当时的宁夏煤业集团方在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牵头下,成立了中国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对外谈判工作组(以下称CCWT),负责对外资合作成立煤间接液化项目的谈判。同年9月,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的南非之行促成了正式合作意向书的签订。合作项目包括:与宁煤合资,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

文档评论(0)

6762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