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职高对口高考数学专题训练: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Ⅱ) 求空间角与距离.ppt

2013职高对口高考数学专题训练: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Ⅱ) 求空间角与距离.ppt

  1. 1、本文档共1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例1答案 45° x y z x y z O N P B A F E M B A C D E F 【2】(09·浙江)如下图,在长方形ABCD中, AB=2,BC=1,E为DC的中点,F为线段EC(端点除外)上一动点.现将△AFD沿AF折起,使平面ABD⊥平面ABC.在平面ABD内过点D作DK⊥AB,K为垂足.设AK=t,则t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K M 此题的破解关键可采用二个极端位置法,即对于F位于DC的中点时,t=1,随着F点到C点时,因CB⊥AB,CB⊥DK,所以CB⊥平面ADB,即有CB⊥BD,对于CD=2,BC=1,所以BD=3,又AD=1,AB=2,因此有AD⊥BD,则有t=0.5,因此t的取值范围是(0.5, 1).   此题通过折叠问题,主要考查立体几何的线面、面面垂直的位置关系,考查解决动点问题的极端化原理 【3】下列五个正方体图形中, l 是正方体的一条对角线,点M, N, P分别为其所在棱的中点,能得到 l ⊥ 平面 MNP 的图形的序号是__________. P N M C1 D1 B1 A1 C D A B ② ①④⑤ ① ③ ④ ⑤ 【15】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的体积为V,点P、Q分别在侧棱 AA1和CC1上, PA=QC1,则四棱锥B─APQC的体积为( ) C Q P C1 B1 A1 C B A * * 广东省阳江市第一中学周如钢 * 例3 * 例3答案 * 例3答案 * 例1答案 * 例2 * 例2 * 例2答案 * 例2答案 * 例2答案 * 例2答案 * 例2答案 * 例3 * 例3答案 * 例3答案 则D(0,0,0), A(2,0,0), O(1,1,0), B(2,2,0), C(0,2,0), P(0,0,2), (1)∵正方形ABCD,∴OC⊥DB. ∵PD⊥平面ABCD,OC?平面ABCD, ∴PD⊥OC. ∴∠CPO为PC与平面PBD所成的角. 所以PC与平面PBD所成的角为300. 解: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PD=AD=2, 又∵DB∩PD=D, ∴OC⊥平面PBD. (2)设平面PAC的法向量为 令 x=1, 则 y=1, z=1, 所以 D 到平面PAC的距离 注:可用等体积法 (3) 假设在PB上存在E点,使PC⊥平面ADE, 所以存在E点且E为PB的中点时PC⊥平面ADE. 【点评】这类探索问题用向量法来分析容易发现结论. 由 PC⊥AE, PC⊥DE, 得 此时E(1,1,1). A P B C o z x y 设 的夹角为θ, A P B C o z x y A P B C o z x y 提示: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a. 要求:本题三问全部用坐标法. 则D(0,0,0), A(2,0,0), O(1,1,0), B(2,2,0), C(0,2,0), P(0,0,2), (1)∵正方形ABCD,∴OC⊥DB. ∵PD⊥平面ABCD,OC?平面ABCD, ∴PD⊥OC. ∴∠CPO为PC与平面PBD所成的角. 所以PC与平面PBD所成的角为300. 解: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PD=AD=2, 又∵DB∩PD=D, ∴OC⊥平面PBD. (2)设平面PAC的法向量为 令 x=1, 则 y=1, z=1, 所以D到平面PAC的距离 (3) 假设在PB上存在E点,使PC⊥平面ADE, 所以存在E点且E为PB的中点时PC⊥平面ADE. 【点评】这类探索问题用向量法来分析容易发现结论. 由 PC⊥AE, PC⊥DE, 得 此时E(1,1,1). A C D E B 例2. 解:(Ⅰ) 设平面ADE的法向量为 所以 , 设平面ABE的法向量为 (Ⅱ) 由(Ⅰ)得, 解:⑴ ⑵求二面角P-BC-D的余弦值大小; 所以二面角P-BC-D的余弦值大小是 ⑶求点D到平面PBC的距离. ⑵求二面角P-BC-D的余弦值大小; 所以二面角P-BC-D的余弦值是 因为二面角P-BC-D的大小是锐角, ⑶求点D到平面PBC的距离. x y z H A D C B M 证明:(1)连结AC1交A1C于E,连结DE. ∵AA1C1C为矩形,则E为AC1的中点. 又D是AB的中点, ∴在△ABC1中,DE∥BC1. ∴BC1∥平面CA1D. 又DE?平面CA1D, BC1?平面CA1D, E E (1)证法二: (1)证法三: A1 B1 C1 A B C D D1 又AA1∩AB=A, ∴CD⊥平面AA1B1B. 又CD?平面CA1D, ∴平面CA1D⊥平面AA1B1B. 又AA1⊥平面ABC, CD?平面ABC, ∴AA1⊥CD. 证明:(2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