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的变与不变之间:以教室为主体的课程发展与慎思历程
幼教教師行動研究研討會,2004 年12月,新竹:元智大學
課程的變與不變之間:以教室為主體的課程發展與慎思歷程
吳孟諭 忠孝國小附設幼稚園 1
朱小琦 志學國小附設幼稚園 2
林育瑜 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 3
顧瑜君 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 4
壹、前言
本文為花蓮縣立兩所國民小學附設幼稚園的基層老師以主題式的教學設計為主的課
程,課程設計與發展的歷程採取行動研究模式:一邊做、一邊思考、一邊設計、一邊教
學、一邊改的動態歷程。本文之陳述著重在課程發展上之經驗分享,及教師進行教學設
計的過程中思考的行動研究歷程。主要分成以下幾個主軸:從課程形成的動機到課程決
定與設計的反思,進而探究教學歷程實施中基層教師如何從教室現場中找到教學資源與
自我進行深度反思對話的空間,接下來則是剖析課程發展歷程為主軸的課程與教學慎思
(deliberation )。
筆者以協同行動研究的方式與基層教師組成課程研究團隊,透過定期聚會討論與這群基
層教師進行課程發展的協同行動研究,旨在探究課程發展歷程與教師專業之間的關係,
解決教師們面臨的日常教學困擾,並從中生產教師的實務知識,也因為課程實施與形式
均根植於基層教師的需求而發展出來的,所以本文撰寫之目的在於如實呈現一個教案的
發展過程與行動研究的動態過程的解析,透過 幼稚園教師的主述,大學教授的旁白,更
能拉近基層教師與學術領域的距離,進而提升教師在專業發展的自信。所以本文之撰寫
是以協同的方式進行:幼稚園老師與大學老師兩個主體,嘗試先以幼稚園老師為主述,
完整陳述整個教學活動研究緣起與動機、課程結構與發展歷程、教學反思( ) ,之後由大
學老師以協同者的角色與之對話與分析(行動策略、課程與教學慎思的歷程解析),以
呈現行動研究最具價值之反思歷程應該如何被基層老師理解與認識。
以下就是以兩位幼稚園教師為發聲的主角,主要在說明幼教教師作為課程發展與教學設
計的主體他們怎麼透過反思的歷程 達到行動研究中最具價值的意義。
貳、研究緣起與動機
一、背景說明
孟諭老師任教於花蓮市區的國民小學附設幼稚園,學校類型是屬於都市型的學校,而
1
吳孟諭 忠孝國小附設幼稚園教師
2 朱小琦 志學國小附設幼稚園教師
3林育瑜 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4
顧瑜君 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任東華大學師培中心主任
1~ 15 課程的變與不變之間:以教室為
主體的課程發展與慎思歷程
幼教教師行動研究研討會,2004 年12月,新竹:元智大學
小琦老師則任教於郊區縣立國民小學附設幼稚園,班級狀況為混齡小班制。兩人之所
以一起協同發展課程,在於孟諭老師於去年就已經開始發展關於「花蓮的故事」系列
5
的幼稚園本位課程,第一個主題課程是以「曼波魚」 作為課程發展的主題;而後孟
諭老師繼續研發「花蓮的故事」系列第二個主題課程時,希望加入不同的聲音一起合
作渴望產生對話的空間激盪不同的火花,加上本研究團隊中有幾位成員都是屬於幼教
領域的基層教師,於是孟諭老師邀請團隊中的小琦老師加入「花蓮的故事」系列主題
課程發展,希望透過分享與對話的歷程可以有多一點的靈感在主題課程中,也藉由不
同老師與學校屬性的差異,在實施課程的過程裡有合班上課也有各自獨立的教學過
程,看看在不同的班級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拓大對話的空間與創造出不同視野的角
度進行課程發展的對話、討論、修正的動態歷程。
二、合作緣起與動機
「為什麼會想將地方特色納入我的教學中 ?對我來說,這個課程實在是一種被逼著去
面對自己生命價值與經驗的歷程,因為我想要為自己的困境找出路。」(吳孟諭、顧
瑜君,2003 )這是孟諭老師課程的起點,過去的一年因為孟諭老師起於自己的困惑而
獨立研發「曼波魚」的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