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福建高职对口招生考试语文模拟试题13(含答案).docVIP

2014福建高职对口招生考试语文模拟试题13(含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福建高职对口招生考试语文模拟试题13(含答案)

2014福建高职对口招生考试语文模拟试题13(含答案) (三)诗歌鉴赏(共6分)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20—21题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① 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秦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注】①本诗作于郑板桥六十岁时,是年潍县遭逢饥荒,为赈灾民,作者未得上司准许开仓放粮,引起上司的不满,被迫解职。 20、本诗是一首题画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 21、诗歌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形象与人生追求?(3分) 三、名著经典阅读(共15分) (一)名著阅读(9分) 2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孙权派使者见关羽,让儿子与关羽的女儿成婚,结秦晋之好。关羽粗暴拒绝联姻的要求,放弃了孔明联吴抗曹的策略。 B、刘备讨伐东吴,败退白帝城,忧伤成疾,临终前把诸葛亮召来,对他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我儿子刘禅若可辅佐就辅佐他,若其不才,可取代之。刘备还叮嘱诸葛亮说:“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遗命刘禅与丞相从事,应“事之如父”。 C、贾雨村刚到应天府上任,就有一件人命官司报到案下: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致殴死人命,这就是薛蟠打死冯渊一案,雨村随即要发签差人立即将凶犯族中人抓来拷问,这时,有个门子直使眼色,告诉他有关护官符的事 D、为了把公债投机的损失转嫁到工人的头上,吴荪甫等人决定整顿工厂,他们整顿的手段主要有三种:裁员,减工资和延长工时 E、除夕前的一天下午,觉慧在两个哥哥面前读着《前夜》。书里的内容唤起了决心的痛苦回忆,他诉说了维护大家庭的重要。他的话并不能获得觉民和觉慧的理解。觉慧想:“我是青年,我不是畸形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吧幸福争过来。” 23、完成下列简述(二选一) (1)简述克明、觉新和觉慧在捉鬼时的不同表现。 (2)请简述“火烧连营”的故事情节 (二)阅读《论语》片段,回答24—25题(6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①也。”夫子哂之。 (选自《论语?先进》)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②善,无施③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④之。” (选自《论语?公冶长》) [注] ①方:礼仪;②伐:夸耀、自夸;③施:表白;④怀:关爱。 24、和弟子相比,孔子之志有什么特点呢?请简要概括。(2分) 25、子路之志是什么呢?请概括并作简要评价。(4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28题。(共7分) 文化交流中,我们欠缺什么 盛 宁 国内常听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样一种说法。这应该是指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独特性、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上,倘若雷同,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基本存在价值。 然而,当我们认识到文化的价值在于其独特性、差异性之后,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认为只要是“民族的”,就一定是“世界的”,那恐怕又陷入了另一种片面性,一种简单的思维方式,缺乏一种深层次的、辩证的思考。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人之所以能够彼此理解,相互沟通,不同文化之所以能够交流,是因为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存在着某种普世共通的精神价值。这种普世性的精神价值,是站在文化接受方的立场、为接受方所认可的那种带有普世性的精神价值。 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谈及他亲历2001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和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感受。汉诺威世博会开幕前,根据当地的民意测验,中国馆在“最想去看的馆”一项中排在第二位。然而,那次世博会上的中国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等。结果,所有排队进来的外国观众,几乎很少有人在馆内的某一个角落停下脚步,都只是用了几分钟时间匆匆走过,就直奔出口。而在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中国馆显然也做出了努力,但在宣传理念上还是没有太大的改观。当时,世博会的大门口有一个电脑屏幕,上面标示出此时此刻到哪一个国家馆需要在门口等候多少时间,那块屏幕成了各国文化魅力的一块比赛牌。譬如,法国三小时,韩国三个半小时,日本四小时,而中国馆的门口却基本不需要等候。 余秋雨说,这两次世博会上的窘境反映了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的几个重大弊病:(1)找不到一个真正能吸引人的中华文化的象征图像;(2)几乎不知道当代国际间的高层审美趋向;(3)国家文化窗口的设计变成了某政府部门下属的一个行政行为,越是层层审查就越是平庸刻板;(4)盲目高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魅力,以为四大发明、出土文物等会让各国观众停步仰望。所以,我们与德国馆相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