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倾城之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课倾城之恋

第二課 傾城之戀    張愛玲 寫作背景 香港戰爭的經驗 小說中香港戰爭的背景,是張愛玲在香港大學唸書時真實的體驗。對於戰爭轟炸的描寫,戰爭中生命、財產都不可靠的感受,她有深刻的體會,在這種空落落的心境中,許多人選擇結婚了,這也是柳原與流蘇結婚的心理背景。 張愛玲曾說:「圍城的十八天裡,誰都有那種清晨四點鐘的難挨的感覺—─寒噤的黎明,什麼都是模糊,瑟縮,靠不住。回不了家,等回去了,也許家已經不存在了。房子可以毀掉,錢轉眼可以成廢紙,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人們受不了這個,急於攀住一點踏實的東西,因而結婚了。」 她曾看到一對戰爭時新婚的夫妻默默相望的歡喜與戀戀之情,並帶來無端的快樂。 滿足讀者的嚮往 〈傾城之戀〉似乎很普遍的被喜歡,主要原因大概是報仇罷?舊式家庭裡地位低的,年輕人,寄人籬下的親族,都覺得流蘇的「得意姻緣」,間接給他們出了一口氣。年紀大一點的女人也高興,因為向來中國故事裡的美女總是二八佳人,二九年華,而流蘇已經近三十了。同時,一般少女在范柳原身上找到她們的理想丈夫:豪富,聰明,漂亮,外國派。 我的情節向來是歸它自己發展,只有處理方面是由我支配的。流蘇實在是一個相當厲害的人,有決斷,有口才,柔弱的部分只是她的教養與閱歷。我從她的觀點寫這故事,而她始終沒有澈底懂得柳原的為人,因此我也用不著十分懂得他。他因為思想上沒有傳統的背景,所以年輕時候的理想禁不起一點摧毀就完結了,終身躲在浪蕩油滑的空殼裡。 寫「傾城之戀」,當時的心理我還記得很清楚。除了我所要表現的那蒼涼的人生的情義,此外我要人家要什麼有什麼,華美的羅曼史,對白,顏色,詩意,連「意識」都給預備下了(就像要堵住人的嘴),艱苦的環境中應有的自覺……。「傾城之戀」我想還是不壞的,是一個動聽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 (節錄自張愛玲《對照記?談傾城之戀》) 二、作者介紹 家世 張愛玲的家世顯赫,外曾祖父(李鴻章)、祖父張佩綸都是清末名臣,至父親張志沂時已漸趨沒落。其父本為傳統文人,身處新舊、中西文化交替之際,風流成性、花天酒地,由住洋宅、玩汽車,到抽鴉片,無所不為。母親黃素瓊則留學歐洲,長期旅居國外,作風前衛,堪稱時代新女性。父親再婚後,張愛玲與繼母發生衝突,離家出走,投靠母親,但母親家的生活依然未能盡如人意。張愛玲既出身豪門,對滿清遺老的文化型態,有最直接的觀察與體會。又受其母親與姑姑影響,自幼接觸西方文明與新式教育,在二者交會之下,遂產生了早慧的天才。 個性 張愛玲的個性好強,意志堅決,卻又有處處不如人的自卑抑鬱,因此她以對未來遠大的理想期許自己,以補償現實生活的窮窘灰暗。她期待自己像母親與姑姑一樣出國留學,她要成名,要比林語堂更有名。後來她在香港大學專心念書,一切文字都用英文書寫,乃至於移民美國後一再以英文創作,意圖打入美國文壇,都根源於她少女時的宏偉志向。 作品 張愛玲於民國二十七年(十九歲)參加倫敦大學考試(在上海舉行招生考試),獲遠東區第一名,二十八年歐戰爆發,無法赴英,乃轉考入香港大學,結識炎櫻,成為終身摯友。三十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被迫輟學回上海。民國三十二年,二十四歲的張愛玲開始大量發表作品,《第一爐香》、《第二爐香》使其在上海文壇一舉成名。接著又發表(《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等中國現代文學的不朽傑作。張愛玲最重要而精采的中、短篇小說,幾乎都集中在民國三十二、三十三兩年內寫成。民國三十三年出版短篇小說集(《傳奇》)與散文集(《流言》),造成張愛玲旋風。1952之後,張愛玲經香港輾轉到美國,1973年後定居洛杉磯,晚年於寓所深居簡出,直至病逝。 三、國學常識 作 者 本名籍貫 生 平 創作特色 著 作 (魯迅) 1881 ? 1936 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 出身於沒落的仕宦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學醫,後來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 創作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被稱為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人 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吶喊、徬徨 (賴和) 1894 ? 1943 本名賴河,號懶雲,臺灣彰化人 自小習漢文,後入公校接受日文教育,在彰化行醫,加入文化協會,投入抗日運動。終生創作不絕,留下大量作品,響應新文學運動,作品遍及小說、新詩、散文。人稱「臺灣新文學之父」 作品具強烈抗議性、豐富同情心及深刻自我反省,被譽稱為「臺灣的魯迅」,是日治時代臺灣新文學的重要作家之一 賴和全集 鍾理和 1915 ? 1960 屏東人, 後遷高雄美濃 僅受高等小學及一年半村塾的教育;以文學創作為職志,自力學習中文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