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植物组织培养无病毒苗培养概要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无毒种苗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是再度感染,如何防止再度感染,必须建立一种体系。 在这种体系中应做到:研究、繁殖、生产严格分工。原原种和原种的繁殖,必须在隔离的网室中进行;良种的繁殖,可采用集团隔离即在无毒源和其他病虫害的大田中进行。良种提供农家生产,经2—3年后再度感染,可全部更新。 (1)热处理为什么可以去除部分植物病毒?热处理方法分为几种,常用的是哪一种? (2)如何鉴定茎尖培养而成的脱毒苗确实是无毒的? (3)为什么用微茎尖组织培养形成的试管苗一般是无毒的? 思考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指示植物鉴定法 1、原理 指示植物法是利用病毒在其它植物上产生的枯斑作为病毒种类鉴别的标准,也即枯斑和空斑测定法。 2、指示植物两种类型 一种是接种后产生系统性症状,扩展到植物非接种部位,通常没有局部明显病斑; 另一种是只产生局部病斑,常由坏死、褪绿或环斑构成。 常用的指示植物:千日红、曼陀罗、豇豆、心叶烟、辣椒、莨菪等。 每种病毒都有自己的敏感植物如: 马铃薯病毒的敏感植物:千日红、黄花烟、心叶烟、 毛叶曼陀罗; 大蒜病毒的敏感植物:藜、千日红; 草莓病毒的敏感植物:威州草莓(从八倍体野生种选出)、野草莓、野红草莓等。 桃红叶病毒的敏感植物:旱金莲。 大丽花病毒的敏感植物:昆落阿藜、苋色藜、心叶烟、克里芙兰烟、矮牵牛、黄瓜。 香石竹病毒的敏感植物:昆落阿藜、苋色藜。 菊花病毒的敏感植物:矮牵牛、豇豆。 3、敏感植物鉴定病毒的方法: A、摩擦接种法: 取培养植株的叶片榨汁,将其汁用摩擦法接种到各自的敏感植物上,然后视其病斑有无,来判断是否脱除了病毒。 接种后如若敏感植物叶片表现病斑,可根据病斑类型判断,还有哪种病毒没有脱除。 例:马铃薯体内各种病毒在其敏感植物上表现的症状: X病毒侵染千日红(叶片呈枯斑); M、S病毒侵染千日红(叶片呈突起枯斑); X病毒侵染黄花烟(叶片呈花叶); Y病毒侵染黄花烟(叶片花叶或条斑或呈明显脉绿带); X病毒侵染心叶烟(叶片呈花叶); Y病毒侵染心叶烟(叶片呈条斑);P/G带毒体侵染心叶烟(叶片呈花叶); M、Y病毒侵染毛叶曼陀罗(叶片呈枯斑)。 植物汁液摩擦接种后,如使千日红叶片呈枯斑,使黄花烟、心叶烟叶片呈花叶证明,该植物体内具有马铃薯X病毒。 B.嫁接法: 有些病毒不是通过汁液传播,而是通过专门的介体传播。如草莓黄化病毒、草莓丛枝病毒是通过一种特殊的蚜虫为介体进行传播。 这种病毒的鉴定,需将培养植株的芽嫁接在敏感植物上,根据敏感植物的病症表现来判断是否脱除了病毒。 木本多年生植物及草莓等无性繁殖的草本植物通常采用嫁接接种的方法 以指示植物作砧木,被鉴定植物作接穗,可采用劈接、靠接、芽接等方法嫁接,其中以劈接法为多。 如草莓以对病毒敏感的欧洲草莓(野草莓)和深红莓作指示植物,从经脱毒得到的植株上仅取顶端一小叶作接穗,叶柄用刀片削成楔形,削面长8~10 mm,然后迅速将接穗小叶的叶柄插入切口,用塑料绑缚接合部,嫁接后4周,若带有病毒,则在新展开的叶片、匍匐茎或老叶上会出现病征 ?(二)抗血清鉴定法 1、基本原理: 当动物被病毒感染或人工注射异体蛋白质时,在动物体内会产生一种特异性丙种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即所谓“抗体”。 引起形成抗体的物质(病毒或异体蛋白)称为“抗原”。 抗原和抗体结合,表现为很强的特异性。即由一种病毒产生的抗体,只能结合该种病毒。抗体在特殊细胞内形成,进入血液存在于血清和体液内。 这种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抗原和抗体相结合的反应称为“血清反应”。 2.病毒抗血清在诊断上的价值 A.病毒抗血清具有高度的专化性。即由一种病毒产生的“抗体”,只能结合该种病毒(抗原)。如由注射(感染)TMV而产生的抗体(免疫球蛋白),只能检测TMV病毒(才可能发生血清反应)。 B.由于“抗血清”法具有高度专化性,因此对于那些受感染而没有症状的带毒植物,也能诊断,故在实用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C.由于病毒与“抗血清”的“反应量”与病毒浓度成正比。只要知道其中一种浓度,可根据反应量来测定另一种的浓度。故此可以用来作病毒的定量分析。 3.病毒抗血清在诊断上的局限性: A.不是所有病毒都能制成抗血清,一般“黄化型”病毒,或严格由专化性昆虫传播的病毒。如马铃薯卷叶病毒极难或不能获得“抗血清”。 B.病毒在寄主体内含量太少,而提纯过程中丧失又太多。或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