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GCC的燃烧前CO2捕集技术应用与示范.pdfVIP

基于IGCC的燃烧前CO2捕集技术应用与示范.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IGCC的燃烧前CO2捕集技术应用与示范.pdf

晕i}Ii黛溜潮糊燎蓟:e◇囊哺寨技瘴瘪霸与示蔼 樊强,许世森,刘沅,柳康,陈雄,罗丽珍,董少龙,陶继业,陈智,程健,任永强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2209) 摘 要:IGCC和CCS的结合是一种高效性和环保性的先进技术.基于IGCC的燃烧前C0,捕集技术越来越 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介绍了中国首套燃烧前CO,捕集系统的工艺流程,对其捕集能耗和成本做了分 析。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捕集能力为9.46万t/年,捕集率大于88%,捕集C0:能耗为2.34GJ/t,捕集成本 为281.37元/t。同时指出了今后在降低蒸汽消耗方面的优化方向.该技术与常规电厂燃烧后C0,捕集技术相 比,单位能耗与成本大幅度降低,是未来化石燃料实现低成本捕集C0,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IGCC;燃烧前;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能耗;成本 中图分类号:TM6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1930凡issn.1004—9649.2017.05.163.05 0引言 图l所示。 近年来.燃烧前C0,捕集技术以其系统小、 能耗低、捕集效率高和对污染物控制有很大潜力 的优点而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争相发展∽】. 磺 该技术被期望与IGCC电厂整合以实现高效和低碳 图1 基于IGCC的燃烧前CO。捕集系统工艺流程 的绿色能源转换【6_引。2012年中国首套IGCC电站 ProcessoflGCC—based C02 Fig.1 pre—combustion (华能天津煤气化发电有限公司)投产运行。2015 capturesystem 年基于IGCC的6万~10万tC0,捕集系统装置也 来自气化系统的合成气(C0、C0:、H:、N:、 已经建成。这一示范系统是中国容量最大的燃烧 H,0的体积分数分别为51.18%,2.98%,23.15%, 前C0:捕集系统,能够进行不同负荷与各种运行 8.44%.13.33%).通过变换反应将合成气中的 条件下的试验,为探索低能耗、高捕集率的CO。 C0转化为H,和CO:,再通过脱碳技术将C0:和 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积累经验.对于缓解全球 H,分离.H,提纯后进入燃气轮机进行燃烧发电或 气候变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0l。 用来做氢燃料电池.捕集后的CO,经过脱硫压缩 本文就天津IGCC电厂燃烧前CO,捕集示范液化之后外运进行驱油或注地/海封存等…--御。 工程的工艺进行了介绍.对其能耗成本做了分析. 1.1 变换系统 以期对基于IGCC的燃烧前C0,捕集技术的推广 由于从IGCC气化岛来的合成气中C0的体积 应用提供基础依据和指导意义。 分数超过50%.变换的负荷较大,变换过程可分 为三段进行flo】.变换系统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1 基于lGCC的燃烧前CO。捕集系统工艺 合成气首先进入缓冲过滤器.除去合成气中 的少量烟尘.之后进入热交换器与二段变换出口 的高温变换气换热升温.然后在高温过滤器中与 基于IGCC的燃烧前C0:捕集系统主要包括 变换系统、脱碳系统、脱硫系统等,工艺流程如 中压蒸汽混合增湿后进入变换炉进行一段变换. 收稿日期:2016.10.25 基金项目:中国华能集团总部科技项目(HNK儿4一H02) 作者简介:樊强(1985一),男,陕西汉中人,硕士,工程师,从事煤基清洁能源研究与开发工作。 E·mail:fanqiang@hncericom 163 万方数据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