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人文学科学习范式构建.docVIP

互联网+时代的人文学科学习范式构建.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互联网+时代的人文学科学习范式构建.doc

互联网+时代的人文学科学习范式构建   内容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学习的内涵外延发生了转移,教育也一改传统模式的封闭保守,开始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进行学习范式的重构,这要求学生必须树立混合学习的理念,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基础,探索科学高效的自主学习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 人文学科 学习范式 构建   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这种模式限于师生交流不畅,课堂活动单一,缺少过程分析等原因,无法适应全新的教学实践。对于教育行业的改革而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恰逢其时的。微课、慕课等教学模式具有教学资源海量和教学方式多维的优势,这恰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及的,也是在这个趋势下,众多学校开始探索互联网和传统教学模式融合的渠道。   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应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之下,结合学科、专业、教师教学习惯、学生学习习惯等因素,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探索互联网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渠道,重构人文学科的学习范式。   一.帮助学生确立混合学习的学习观念   科学的学习观念是高效学习的开端,学生只有掌握科学的学习观念才能实现高效的学习。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的结合,也兼具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的优势和特色,是非常典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互联网教学模式和此前的模式都试图在技术层面实现对传统模式的革新,但互联网模式兼具教学资源组织形式和教学理念变革的双重特性,这种新模式内蕴着互联网的基因,给传统的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其说慕课及其代表的E-learning带来的最大参照是技术手段的革新,倒不如说是思维层面的启迪。”[1](P121)学生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适应问题。相对传统的Classroom learning的教学模式,混合学习模式通过在一个教学环节中采用多种信息传播媒介来传达知识,针对不同学习个体的差异采用针对性的学习方式,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和学习成本的最佳化。也就是说,这种模式并非简单强调信息传播媒介的重要性,而是更加关注学习效果能否高效的实现,也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国内高校都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探索混合学习模式,如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模式、基于学习目标的模式(或基于学习任务的模式)。但理论上高效的学习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并不常见。甚至有教师将混合学习模式等同于“课前学生看视频,课堂学生独立发言和教师点评”。这种模式看似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实现了教学方式的革新,顺应了教改的趋势。但将教学的主动权不加考虑推给学生,缺少对教学过程的跟踪管理。其次,由于专业、年级的差异,高年级适合的混合模式也不能在低年级有效推广。应当明确,理想的混合学习模式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方向和科学的方法,而不是以改革的名义,?p易让学生尝试完全自我管理的混合学习模式。同时,学生也应当明确,在互联网时代中,“学什么”、“怎么学”都发生变化,也不能再以“前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心态进行学习。在互联网时代,学习不再以独立的方式完成。对于学生而言,由于互联网突破时空的局限,学习资源更易得,这就意味着学生应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突破口,以积极参加集体学习为方向,以多情境互动为方式,掌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实现自身知识的社会化,最终实现学有所用。   二.帮助学生构建混合学习的前期基础   学习基础的构建是高效学习的基础。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是基于互联网的环境,以获取动态的学习资源为方式的教育,这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交互式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完成协同的学习,这是学生需要面对的第二个挑战。   以互联网为媒介搭建学习基础的尝试并不鲜见,在web1.0时代,互联网多以纯粹的技术工具角色参与教学改革中,其担当的大部分任务是以较新鲜的技术方式实现教材的图片化。在互联网+时代中,教育强调对学习主体的关注,“学习越来越多的被认为是建构认知、分布式认知和情境认知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越来越关注知识协同建构的社会本质,知识共同体影响着知识建构的过程。”[2](P5)这要求教育者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情感性要求,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构建开放协作的学习基础。   目前,高校文科教学中多采用三阶式翻转课堂的模式,要求学生完成课前自学,课中讨论,课后反馈等环节,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渠道,实现从“听”到“学”的转变。结合实际,笔者对这种模式进行了补充,在《文学批评》、《文本解读》、《文学基础理论》等课程尝试了教改。在教学开展之初,课程组会集体编写立体化教材,包括教学方案、教师指导书、学生指导书、课件。教学方案对课程的定位、任务、目的、目标等核心指标进行明确说明,对教学内容进行明确规定。教师指导书在涵盖教学方案的同时,也对它进行了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