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楝科植物中两种杀虫活性物质的研究概况.doc
楝科植物中两种杀虫活性物质的研究概况
关键字:楝科植物
近代有机杀虫剂的问世,是人类同害虫斗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和个别品种本质上存在的问题,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环境污染、人畜中毒、破坏生态平衡等问题,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在开发研制新型生物合理性杀虫剂的工作中,从植物中发现的一些新的杀虫成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际上对楝科植物中的印楝(AzadirachtaindicaJuss.)的研究较为深入,而且已有产品投入实际应用。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作了不少工作,成功地进行了引种(赵善欢等,1989)。但要大量繁殖和利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同属楝科的植物,川楝(MeliatoosendanSieb.etZucc.)和苦楝(MeliaazedarachL.)为印楝的近缘种,在我国黄河以南广泛分布,此前在医用和防虫方面已有生产和使用经验;我国学者对其中一种提取物川楝素(Toosendanin)进行过较多的研究,发现川楝素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杀虫活性(刘桂德等,1958;李培忠等,1982;赵善欢等,1985)。本文就川楝素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结合有关印楝的提取物――印楝素(Azadirachtin)的一些资料,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概况尝试着进行一些追踪性的分析和了解。
1 川楝素的发现、医用及化学研究
川楝素是1955年四川中药研究所根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传统医学及民间流行使用的情况,在寻找代替进口驱蛔药物山道年时从几种楝属植物中发现的。1975年钟炽昌等测定其结构为一呋喃三萜类化合物,并初步定出其分子式(C30H38O11)和结构式(图1)。后来四川省中药研究所顾月翠等发现,川楝素的层析图谱中始终存在有两个斑点,因而推测其有互变异构现象。1980年舒国欣等通过对川楝素层析特性的分析,结合用氚不定位标记法而测定其放化纯度,证实了川楝素有两个互变异构体,从而对川楝素的结构式进行了修正后正式定出了其化学结构(图2)。
川楝素自问世后主要作为驱虫药物而一直用于临床。到70年代末,由于高效合成驱虫药剂的冲击及其它方面种种原因而基本停产。80年代初对其在生理及药理方面的特性,特别是神经突触传导的阻抑作用作了探讨,认为其在生理学研究方面很有价值。施玉梁等(1980)报道了川楝素对神经肌肉传导的阻抑作用;李培忠等(1983)报道川楝素主要阻断神经肌肉间的传递功能;黄世楷等(1980)报道川楝素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可引起亚显微结构变化。
李培忠等(1982)发现,川楝素能治愈致死剂量肉毒中毒的动物。另有文献报道,川楝素能作用于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引起呼吸抑制;可改变离体蛙心的收缩节律;能使活体和离体兔肠肌肌张力及收缩力增加,在较高浓度时使肠肌呈痉挛性收缩(李培忠等,1982)。以上这些研究充分证明川楝素具有独特的生理作用,具有医药学的开发应用前景。
2 川楝素杀虫作用研究
关于楝树的杀虫作用,历史上有不少记载。《中国土农药志》(1959)中对楝树皮、叶、花和果实在防治农业和卫生害虫方面的应用有详细记载。根据这些文献记载及国外对印楝的研究,特别是我国科技人员对川楝素药理及药性的研究进展,启发了华南农业大学昆虫毒理研究室从1980年开始首先对川楝素的杀虫作用作了探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1 杀虫作用的发现和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昆虫毒理研究室从1980年开始研究川楝素的杀虫作用。首先在对三化螟(Scirpophagaincertulas)的实验中发现了川楝素有很强的内吸拒食及毒杀活性。后来又发现其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slis)、白脉粘虫(Leucaniavenalba)、小菜蛾(Plutellaxylostrella)、斜纹夜蛾(Prodenialitura)、小水稻叶夜蛾(Spodopteraabyssinia)、桔蚜(Aphiscitricidis)、桔二叉蚜(Toxopteraaurantii)、粘虫(Leucaniaseparata)等害虫有较好的拒食和毒杀作用。特别对蔬菜上的一大主要害虫――菜青虫(Pierisrapae)的毒杀作用和防治效果研究得较为深入。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室内生测、田间实验,初步明确了川楝素对菜青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并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和可能性(赵善欢,1985)。
2.2 杀虫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的研究
赵善欢等在1980~1981年曾用滤纸接触法测定了川楝素对三化螟、米象(Sitophilusoryzae)、玉米象(Sitophiluszeamais)的触杀作用;用点滴法测定了对荔枝蝽蟓(Tesseratomapapillosa)、玉米螟、菜青虫的毒杀作用;用密闭容器法测定对玉米象、米象的熏杀作用。发现川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