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性本善-东华大学
東華人文學報 第七期
2005 年7 月 頁85-122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從「性善」到「性本善」
――一個儒學核心概念轉化之探討
劉振維*
提 要
論
論論論
禮
理流行論切見
論不
倫理論不
論
關鍵詞:性善、人性本善、孟子、朱熹、心
*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85
從「性善」到「性本善」
――一個儒學核心概念轉化之探討*
一、前 言
理理
見論例
(1130-1200)理
異
371-289 B.C.
不不
數年理
1 便
論不論說2
說理論不
1313 年列 1905 年六年
* 本文為國科會補助民國 年度專題研究計畫內容,名稱即是本文標題,計畫編號
,特此誌之。另感荷兩位匿名審查者所提供見解賜教,慷慨大度地
指出文中部份涵義展現不足之處,已隨文補充修正之。須聲明的是,本文所論,不敢必自
以為是,然決可訴諸公論。闡釋缺失與遺漏在所難免,企盼賢友不吝批評指正。
1
方東美(1899-1977)於 1970 年的演講中指出:「在我們現代的中國,大家對於孔孟思想的研
究,往往不從孔孟思想本身來著想,而是透過宋以後新儒家的眼光來看,難免這裏面多多
少少有一點出入。」見〈原始儒家思想之因襲及創造〉,收於《方東美先生演講集》(臺北:
黎明文化公司,1978 ),頁114 。
2
黎靖德(壯年1263)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 )卷59 ,頁1388 ;卷4 ,頁70 。
後簡稱《語類》
86
3
歷
不黎768-824
4
年來
理
說說論5
(1472-1528)6 度
論若林
7 若立 理
便念
年說切
理論不更
3
朱熹在注解《大學》與《中庸》時,未出現「性本善」字眼,但強調復「仁義禮智之性」、
「性即理也」。注解《論語》時,僅在「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章引程頤「人性本善」之言。
注解《孟子》,曾云「時人不知性之本善,而以聖賢為不可企及」,又云「此章(指「告子
曰性猶湍水」)言性本善,故順之而無不善」,更明言:「性者,人所稟於天以生之理也,渾
然至善,未嘗有惡。」是可見朱熹在《四書集注》中是主張「人性本善」的。見《四書集
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 ),頁1 、46 、401 、592 、785 、591 。後簡稱《集注》。
4
周予同(1898-1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