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三课老子选—小国寡民
第十三課 老子選—小國寡民 補充講義 蘇雅莉老師編撰
作者補充
一、老子其人
(一)姓名:老聃,(一說李耳)
(二)籍貫: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
(三)生卒年:春秋時人,生卒不詳,大約略早於孔子。
(四) 經歷:
1. 周之守藏史(藏書之室)之吏
2. 孔子曾問禮於老子(見《史記?老莊列傳》)
(五)著作:《老子》
(六)影響:
1. 道家的代表人物
2. 三玄之一
(七) 評論
1孔子:
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ㄗㄥ,短箭);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史記?老莊列傳》
2. 莊子:
老子?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寶。《莊子?天下篇》
3. 荀子:
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荀子天論篇》
4. 《呂氏春秋》:老聃貴柔。《呂氏春秋?不二》
5. 司馬遷:
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史記?老莊列傳》
6. 林語堂:
中國人身上流著兩種血液,一是儒家,一是道家,得意時做儒家,失意時做道家。
二 《老子》其書
(一) 又稱《道德經》
(二) 全書共八十一章,五千二百多字,通稱「五千言」;
(三) 內容:其中1~37 章論述「道」,38~81 章論述「德」,故稱《道德經》。
(四)作者:老聃
(五)思想
1. 「道」是無形無象而永恆存在,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規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德」是「道」反映在萬物和人身上的表現。
3. 中心思想:法自然,清靜無為
4. 人生觀:
(1) 自處:知足(知足者富)、守柔
(2) 待人接物:處下、謙退、居後、不爭。
5. 政治主張:無為而治,反諸自然,小國寡民。
(六) 文學技巧:
1. 創造散韻結合的文體,句子大體整齊,錯落有致,自然成韻。
2. 善於觀察自然與社會現象,從具體事物中概括出抽象哲學,賦予理論以形
象色彩,使人感到鮮明生動而又雄辯有力。
3. 頗講究邏輯性。
(七)版本:漢河上公注本(最古,但恐為偽託)晉王弼老子注本(最通行)帛書本老子(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竹簡本老子(最新出土)
三、先秦諸子中道家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老子」與「莊子」簡介時代 春秋末年楚國苦縣(今河南 鹿邑)人。
生卒年不詳,與孔子同時而年長於孔子。 戰國時宋國蒙(今河南 商丘)人。
生卒年不詳,與梁惠王、齊宣王、孟子、惠施同時。 經歷 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
孔子至周,曾向老子問禮。 曾任蒙之漆園吏。
楚威王曾聞莊周賢,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遭其拒絕。 著作 著〈道德經〉一書。 共八十一章,五千餘字,分上、下篇,上篇稱〈道經〉,下篇稱〈德經〉,合稱〈道德經〉。
今傳最早注本為魏 王弼的〈老子注〉。
5現存為晉郭象注本。 思想主張 倡「自然」、「無為」之說。
以「道」為本,萬物皆生於道。
以「德」為用,萬物都得之於道而成物。
道法自然。
修身上主張守柔不爭。
政治上要求當政者「清靜無為」。 道法自然,以「道」為本,一切順應天地自然之理,萬物齊一,反璞歸真。
強調逍遙、忘我,追求心靈境界的恣縱與自由,反對後天的人為造作。
(物我齊一、死生齊一)。 歷史地位 皆是先秦諸子中道家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老子與莊子並稱「老莊」。
〈老子〉與〈莊子〉、〈周易〉並稱「三玄」。戰國以降,法家結合老子之學,形成所謂「黃老治術」,影響中國政治至為深遠。魏晉南北朝時成為思想主流,對當時的社會思潮與士人生活有極重大的影響。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論語公冶長篇二十五說明孔子淑世的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ㄊㄨㄣˊ,小豬)狗彘(ㄓˋ,豬)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ㄒㄧㄤˊ,古代的學校名稱)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養,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道家
老子:自然無為,小國寡民
莊子馬蹄篇:「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係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闚。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