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求谏Word版含答案汇编.doc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求谏Word版含答案汇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求谏Word版含答案汇编

6 求 谏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俨肃(yǎn)   钳口(qián)    鲠议(ɡěnɡ) 王珪(ɡuī) 荛(chú ráo) 狂瞽(ɡǔ) 诋诃(dǐ hē) 愆过(qiān) 纂组(zuǎn)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假 (2)信 (3)属 (4)因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名词作状语,用金,用玉) (2)臣亦不能独全其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保全) (3)主若自贤,臣不匡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贤明) (4)护短不纳(形容词作名词,短处)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皆失其举措 古义:举止。 今义:措施。 (2)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古义:脸色。 今义:面貌,容貌;指脸上的表情;指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现象。 (3)惟君臣相遇。 古义:相互对待。 今义:相逢;遭遇。 (4)纂组伤女工 古义:女子所从事的纺织、刺绣、缝制等工作。 今义:女性工人。 (5)首创奢淫 古义:首先倡导。 今义:最先创造。 (6)及其满盈 古义:等到他。 今义:连词,表示后者对前者有从属关系。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被动句) 译文: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 (2)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被动句) 译文:说的话如果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谏诤。 (3)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被动句) 译文: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怨恨。 (4)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定语后置句) 译文: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大多显得心怀恐惧。 (5)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定语后置句) 译文:百官中觐见的人,(见到他)都会慌了手脚而举止失当。 [常识·速览] 后世史学家的榜样——吴兢 吴兢(约669—749),汴州俊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 吴兢修史有两大特色,一为尚简,即简明扼要。他撰的史书今日所能见到的只有一部《贞观政要》,较系统地反映了贞观年间的施政方针和实践效果,是历史上对贞观之治记载最为周详扼要的著作,后人了解贞观之治必须借助此书。二为直笔。吴兢初入史馆即愤愤然于武三思等的“苟饰虚词,殊非直笔”之行径,认为“国史之作,在乎善恶必书”。他私撰本朝国史,就是为保留历史真相。吴兢最为关注、突出强调的史学特质就是“直笔”二字。 治国安民的历史著作——《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诫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作用的历史著作。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整体·感知] 《求谏》记述了唐太宗鼓励房玄龄、褚遂良等人进谏的言论,表现了唐太宗的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和任贤用能的品质。李世民广泛征求大臣的意见,并善于采纳意见,从中找到了许多治国良策,明白了自己的许多过失,成为一个从谏如流、具有雄才伟略的治世明君。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问题。 1.唐太宗是在什么背景下求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唐太宗发现自己上朝时过于严肃,文武百官都害怕他,举止失常。官员们个个为求自保,不敢直陈意见。于是,太宗就改变做法,放下皇帝的架子,摆出一副虚心请教的神态,希望听到属下的谏诤之词。 2.唐太宗对于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