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效应与规模经济.pptVIP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规模效应与规模经济

規模效應與規模經濟 大同大學助理教授 陳瑞璽 異常現象 Sharpe (1964)、Lintner (1965) 及Black (1972) 所提出之資本資產定價理論 (capital assets pricing model, CAPM) 指出,風險與預期報酬呈正相關,同時,系統風險──即市場beta,是唯一會影響橫斷面證券預期報酬的因素。 除了系統風險之外的因子可解釋預期報酬,則資本資產定價理論就受到強烈地質疑 系統風險外之因子對預期報酬具有解釋的能力,這些因子統稱為異常現象 (anomalies) 規模效應 公司規模與股票報酬存在負向關係之現象,學者稱之為規模效應 (size effect) 美國: Banz (1981)、Reinganum (1981,1983)、 Keim (1983) 及Fama and French (1992) 日本與澳洲: Kato and Schallheim (1985) 及Brown, Klein, Kleidon and Marsh (1983) 規模效應 規模效應與季節間存在關聯性,如Keim (1983) 發現規模效應多集中在元月份,Bhardwaj and Brooks (1993)、Ibbotson and Sinquefeld (1995) 及Kim and Burnie (2002) 發現景氣與市場多空等因素會左右規模效應的結果 美國的實證如Bhardwaj and Brooks (1992)、Fama and French (1992,表六)、Siegel (1994, Ch. 5)、Jagannathan and McGrattan (1995)、Hawawini and Keim (1995) 、Dichev (1998) 及Horowitz, Loughran and Savin (2000) 則發現以1980年代為分水嶺,在此之後規模效應不復明顯 規模效應 胡星陽 (1998) 以1976-1994美國羅德島大學所維護的太平洋盆地資本市場資料庫(PACAP database)所作的實證顯示:台灣具有顯著的規模效應 Barry, Goldreyer, Lockwood, and Rodriguez (2002) 使用35個新興市場1985-2000年的資料,探討規模效應與淨值市價比效應是否存在。他們發現規模效應在未除去極端值及使用相對規模時,不論是否為元月皆具有顯著性 規模效應 Groot and Verschoor (2002) 以印度、南韓、台灣、馬來西亞及泰國亞洲五國1984-2000年資料實證,這段時間含蓋了這個地區所經歷的不同經濟狀況:持平成長、危機與復甦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crisis and recovery) 三個時期。 只以單一變量所作的迴歸分析研究發現,五個國家皆具有規模效應 規模效應 股票市值與其報酬具有反向關係 當使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控制風險之後,以股票市值衡量的公司規模與未被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解釋的報酬仍具有負相關。 規模效應的成因 規模效應是由小公司股票交易較不頻繁 (infrequent trading) 所引起 (Banz, 1981; Lustig and Leinbach , 1983) P/E差異 (Cook and Rozeff, 1984) 交易成本 (Stoll and Whaley, 1983) 稅損賣出 (tax-loss selling) (Reinganum, 1983) 訊息效果 ( information effect) (Barry and Brown, 1984) 規模效應的成因 規模效應代表在資本資產定價理論的系統風險之外,尚有未被衡量到的風險,亦即認為規模所衡量的是公司之財務風險 如Chan, Chen and Hsieh (1985) 發現多數的規模效應可被違約風險所解釋,Chan and Chen (1991) 發現規模效應是由於具有高槓桿及現金流量問題的無效率廠商所造成,其他研究如Chen, Roll and Ross (1986) 與Fama and French (1993) 亦皆以債券之違約風險解釋股票報酬。 規模效應的成因 Berk (1997) 指出公司市值是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公司風險愈高時,其折現因子會愈大,因此會有較小的現在市值 Daniel and Titman (1997) 與Daniel, Titman and Wei (1999) 使用Fama and French (1993) 三因子模型的因子負載 (factor loading) 區分投資組合所作的實證不支持因子模型 Dichev (19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anpizhu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