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心境障碍与自杀.pptVIP

  1.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6章 心境障碍与自杀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异常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者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经治疗缓解后或发作间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1896年Kraepelin首次将两组外表完全相反而本质却相同的躁狂症和抑郁症归为一种疾病,并将其命名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关于单相与双相问题的讨论 Kraepelin按病程特点把躁狂症与抑郁症合成一个病种——躁郁症。 1962年,Leonhard初次提出异议,主张分成单相、双相两类。轮流表现为躁狂及抑郁者称为“双相”;而只表现为躁狂或抑郁者称为“单相”。 1966年,Angst与Perris更改其意,把凡有躁狂表现者,不管有无抑郁,均称为“双相”,其理由为抑郁相或许较轻,或许较短,但必然存在,而把单纯抑郁称为“单相”。 Dunner等主张把双相病例进一步分成Ⅰ、Ⅱ两型;前者躁狂较为明显,而后者为轻躁狂。 近年有许多学者对“单相”抑郁提出质疑,通过随访不少“单相”患者,竟有1/3出现了躁狂,变成“双相”。看来似乎又回到Kraepelin的观点。 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 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抑郁症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阳性,提示其中枢NE功能低下,导致下丘脑脱抑制,释放较多的CRF,进而使肾上腺皮质分泌更多皮质醇。 2.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抑制试验阳性,这是重要的心境障碍的生物学指标。有报道称10%的心境障碍患者可检测到抗甲状腺抗体。这些都提示患者可能存在甲低。 3.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HPGH):抑郁症患者自身诱导睡眠刺激的GH释放迟缓,对可乐定诱导GH分泌增加的反应变为迟钝。提示抑郁症患者GH反应低于正常对照组。 自杀的干预 预防自杀可分为三级 一级预防:一级预防主要是指预防个体自杀倾向的发展。主要措施有管理好农药、毒药、危险药品和其它危险物品,监控有自杀可能的高危人群,积极治疗自杀高危人群的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人群应付困难的技巧。 二级预防:主要是指对处于自杀边缘的个体进行危机干预。通过心理热线咨询或面对面咨询服务帮助有轻生念头的人摆脱困境,打消自杀念头。 三级预防:主要是指采取措施预防曾经有过自杀未遂的人再次发生自杀。 认知-行为疗法、人际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比较 哪种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效果最好呢? 5.自杀 ?概述 ?自杀的心理表现 ?原因 ?预防与治疗 概述 定义: 有意识的夺去自己的生命,是“因受伤、中毒或窒息死亡,证据表明伤害是由自己造成的,而死者的意图便是杀死自己。 自杀行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自杀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现象,通常以连续谱的形式发生发展,从自杀意念开始演变,发展到自杀计划、自杀未遂乃至最终自杀死亡 自杀为全人口死因第五位,15-34岁第一位(费立鹏,2003) WHO 的数据表明全球每年大约有一百万人死于自杀,相当于每40 秒就有一个人自杀死亡。每年因自杀而丧命的人数比因谋杀和战争而死亡的人数之和还要多。 * 压力太大 中国富豪选择自杀 (北京讯)中国富豪自杀调查报告显示,面对商业压力一些富豪选择死亡。 据《中国企业家》记者调查并报道,2005年1月1日,山西鑫龙稀土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赵恩龙从四层楼跳下死亡,年仅52岁;时隔两天,陕西金花集团副总裁、金花股份副董事长徐凯在西安某酒店上吊自杀,终年56岁。 就在相关调查结束之际,又传出黑龙江辰能哈工大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总经理赵庆斌于1月13日跳楼自杀。因为消息封锁甚严,所以未能及时见报。 1月3日《运城日报》对赵恩龙自杀的解释是“因晨练不慎发生意外”。由此似乎有理由相信 “1980年以来中国约有1200名企业家自杀”的说法——与其他身份的自杀者一样,这是被忽略或者被有意忽略的一群人。 * 1993年3月9日,上海大众公司总经理方宏跳楼自杀;同年,茂名永丰面粉厂老板冯永明在家中割腕弃世;1997年7月28日,贵州习酒老总陈星国举枪自尽;2003年9月7日,黄河集团老总乔金岭上吊身亡……。 年仅29岁的冯永明在遗书中写道:“现实太残酷,竞争和追逐永远没有尽头……我将到另一个世界寻找我的安宁和幸福。”他所恐惧或者厌恶的生存状况是他所在的阶层时刻都要面对的。无须专家指点,轻易可以想像,为什么企业家们比普通人更焦虑。 冯永明的遗书可以解释赵恩龙的死。而所患疾病(抑郁症)与上海大众公司总经理方宏相同的徐凯证明,此种疾病导致自杀并非鲜见。  为什么企业家会觉得看似成功的生活不值得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