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述春秋时期的制度思想
叶行昆
“义利观”或“义利之辩”,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中一个较早出现,却又是一个议而不决
的话题;如“夫义,所以生利也,……不义则利不阜”。(《国语·周语中》,P.45)“民之有君,
以治义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一》,P.264)又如“夫义者,利之足也,贪者,
怨之本也,废义则利不立,厚贪则怨生”。(《国语·晋语二》,P.303,同上)“义以道利,利以
阜姓”。(《国语·晋语四》)《左传》中也有不少关于“义”、“利”的记载,如“义,利之和也”。
(《左传·襄公九年》)“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顺也:德义,利之本也”。(《左传·僖公
二十七年》)“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左传·宣公十五年》)“德
以施惠,……义以建利,礼以顺时,信以守物。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节,时顺而物成”。(《左
传·成公十六年》)但将“义”、“利”二者予以制度规范的,把“利”纳入“义”之范围内的,
当首推齐国的晏婴(约公元前59嗍500)。他说:“不受邶殿,非恶富也,恐失富也。且夫富,
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嫂,
谓之幅利。利过则为败。吾不敢贪多,所谓幅也”。[《说文》:“幅,布帛广也”。富与幅俱从吾
得声,故以相比喻。古代布宽二尺二寸,帛宽二尺四寸,此即镧度,不能增减。《礼记·王制》:
“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春秋左传注·襄公二十八年》,P.1150,杨伯峻编著,中华书
局,1981年版)他的指导思想则是,“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杜注:‘不可强取’。],
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蕴利生孳[革,杜注:‘妖害也’。]”。(‘春秋左传注·昭公十年》,
P.1317)“安仁义而乐利世者,能服天下”;“义多则敌寡,利厚则民欢。(《晏子春秋·内篇问
上第三》,见《诸子集成》第四卷,P.67,P.70,中华书局影印)晏婴还将“礼、义、利”三者
结合起来,以表明其礼制观。齐景公之妾“生孺子荼,景公爱之,诸臣谋欲废公子阳生而立茶,
公以告晏子。晏子日:不可。……愿君教荼以礼,而勿陷于邪;导之以义,而勿湛予利”。(《晏
子春秋·内篇谏上第十一》,P.15)作为一个大政治家,他还从政治的角度,把礼制与国家存亡
相联系,其日:“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国衰(当作亡)臣悝”。(《内篇谏上第六》,P.9)
于此,孔子同样也提出以“礼”作为政治制度来调节“义、利”关系,他说:“礼以行义,义以
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春秋左传注·成公二
年》,P.788—789)孔子不仅推崇、倡导礼制,还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如其日:“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第十二》)“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
(《论语·乡党第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第十一》)。等等。
与此同时,“礼”亦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在制度层面的落实,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
仁第四》)“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论语·雍也第六》)诚如今人朱家桢先生指出:“礼治思
想是春秋时代出现的社会思潮。春秋以来,由于周室积弱,王权衰微,……整个社会变得风云
激荡,悖戾不宁。不少思想家在寻求社会稳定的途径的反思中,认为原来维系人群各种社会关
系的规范和制度的破坏,相互制约的社会机制失灵,人们的社会行为失控,是导致社会动乱的
基因。因此必须重新确立人们相互间的关系,以有效地制约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因而提出
了以强化礼制的作用来稳定政局和社会秩序的理论,即礼治思想。……他(指孔子)认为必须
恢复礼制对社会生活的制约作用”。(巫宝三主编:《先秦经济思想史》,P.250—251)而孔子恰是
“礼制”思想的承前启后者,他不仅强调“克己复礼”。而且对传统之“礼”要有所损益:“殷
因子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a(《论语·为
政第二》)在孔子看来。“礼”一旦制度化,便能达到“稳定的均衡”,(侯家驹:《中国经济思想
史》卷二,第二章第二节)是其“中庸之道”的制度化呈现:“一言以蔽之,即“礼以制中。
以义制利,或者说“利制能义”(《国语·周语下》)是当时人们的共识;即是以“义”来制约
“利”,从而把“利”限定在制度的范围之内;而“礼”便是其实施手段,对此,晏婴认为“唯
礼可以已之;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
利。”“礼之可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