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禹迹:绍兴大禹文化采风 钟2012.4.pptVIP

重温禹迹:绍兴大禹文化采风 钟2012.4.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温禹迹:绍兴大禹文化采风 钟2012.4

重温禹迹: 绍兴禹文化印记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奠基者,夏朝的开国之君,又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治水英雄。4000多年前,大禹同炎黄二帝一样,成为华夏儿女共同敬奉和朝拜的立国之祖。大禹在治水中不畏艰险、身先士卒、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品格,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 传说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帝开始起用禹的父亲鲧(gǔn)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尧的助手舜行视鲧治水无功,将他诛杀在羽山。   舜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当时的绍兴地区也受到洪水的祸害,被称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这块荒蛮之地,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   每年谷雨时节的祭禹是绍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已形成了特有的程序。 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夏启开端,便有祭禹祀典。1995年4月20日,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公祭大禹陵。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的公祭大禹陵典礼已产生了全国性影响,形成了“北有黄陵、南有禹陵”的中华民族祭祀先祖的格局。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礼成为“国家级”的祭祀典礼。 据史料记载,早在夏、商、周时代就有传统的祭禹礼制和习俗,以后代代承传,延续至今。我们现在所见的大禹陵牌坊,建于1995年公祭大禹时,高12米,宽约14米。牌坊装饰有鸠鸟、应龙、双凤朝阳、椒图及辟邪等石雕,显示了古越族的图腾和大禹陵建筑的特性。199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了大禹陵,并亲笔题写了“大禹陵”三个字. 那些年,大禹到过的地方…… 1、禹迹·宛委山——大禹得“天书”   大禹陵旁的宛委山,与治水英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山内重峦叠嶂,其主峰从谷底平地拔起,直冲霄汉,恰似天柱壁立,十分壮观。相传,黄帝曾建侯神馆于此,后被道教列为第十洞天的“禹穴”即在此。相传大禹在这里得黄帝“金简玉字书”,识山河体势,得百川之理,终于治平洪水。治水完毕,大禹将书藏于洞中,仅有一线缝隙。自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以后,来此寻访“禹穴”,甚至隐居的名人不少。   2、禹迹·会稽山——大禹一生中许多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 与大禹关系最为密切的还是会稽山。他一生中的几件大事:封禅、计功、归葬都发生在会稽山。据说,这会稽山原名为茅山,后来因为大禹治水成功后,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会稽治国之道,才将茅山改名为会稽山。“会稽”的意思不是计划,也不是记功,而是“会祭”,也就是一同祭祀。 大约是在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将首领之位禅让给禹。禹在接受舜的禅让即位后,他在会稽(绍兴)又举行了一次封禅活动。典籍资料中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记载,说的是古代把祭祀天地和部队等同于国家的大事。禹“禅会稽”也就是“修社祀”。这是大禹的一项重大的政治发明,其目的在于通过召集天下诸侯一起祭祀“共同地域”的象征——“社”(国土之神)以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示天下悉属禹也”。     这种政治结盟的形式,在后世叫作“宗庙会同”,实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会盟”之先河。其祭地设施也因此以“江山社稷”之名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按照现代人的说法,大禹在会稽召集天下所有群臣,目的就是向天下昭示,以后我就是领导了。当时,禹正在想用什么办法才能更好展现领导威仪,防风氏正好撞在枪眼上。迟到的防风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理由给大禹展现领导威仪创造了条件。于是,禹就大手一挥,把防风氏“斩以示众”。于是,禹禅会稽和禹斩防风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君臣、示一体、别远近”的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大会。    更具影响力的是,大禹死后,将自己的遗体也安葬在了会稽山,也就是现在成为景区的大禹陵以及为其守陵的娰姓族人居住区域一带。据说,一生勤劳奔波的大禹,是在一次巡视浙江绍兴东南的会稽山时突然发病而死的。但实际上,在他死之前,他已经决定要归葬于会稽山,并设计好了自己的墓的规模形制,同时还不准后人对其墓葬作任何的变动。   有专家分析,禹自己下令让群臣把他安葬在“会稽之山”,这“会稽之山”实际上指的就是良渚文化时期出现的那种大规模的土筑高台祭坛。禹还很具体地规定了陵墓的规格,并一再强调“无改亩”,即不许后人更改这个规格。将此事与良渚文化土筑高台祭坛上的大墓相联系,就可明白禹死前的这一努力是为了让自己始终处在领导位置上。当然这仅仅是一家之言,要知道更多的禹葬会稽的原因,有待于后人的研究和探寻。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