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认知临场感的内涵
网络虚拟学习情境临场感:虚拟学习情境的独特特征 媒体教学本质的争论:媒体功能与效果的视角 1.无差异论 施拉姆:论著《大媒体和小媒体》中否认某种媒体比另外一种媒体更优越。 卡拉克:美国南加州大学教育心理与技术系主任;《教育研究评述》——“媒体学习的重新考察研究” 卡车载货论:使用任何一种专门的媒体来传播教学都不能因此产生特别的学习效果。 2.有差异论 贝茨:《远程教育原理》——“技术应用的能力和实践” 媒体对各类知识的表现力是不同的,因为它们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来对信息进行编码; 媒体在建构知识时也各不相同; 媒体在帮助发展各种不同的技能方面功能也各不相同。 媒体和技术需要进行选择,以便与所要求的呈现模式和学科内容的主要结构实现最佳配合。 媒体在帮助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通信交流方面也是各不相同的。 临场感(Presence) ——媒体效能评价的有效框架 Lipman(1988)最先提出了探究性社区的模型。Adnerson(2001, 2002, 2007)提出社会临场感、认知临场感和教学临场感共同组成了探究性社区中的“教育经历”,据此提出了关于探究性社区模型的一个维恩图。 在这个维恩图中,教育经历是社会临场感、认知临场感和教学临场感的交叉区域。这是在Garrison、Anderson和Archer(2000)未发表的稿件基础之上由Rourke、Anderson、 Garrison和Archer(2001)发表的。 Presence 出席,在场;存在 面前,眼前 风采;风度 (感到在面前的)精灵,鬼怪 两种翻译方法 存在 临场;临场感;临境感 存在(西方哲学的概念) Bing(英语);Essere(意大利语) 西方哲学:本质主义,认为只有本质才是真正的存在,其他都是现象 。 中国哲学:存:时间;在:地点。 一、临场感理论的研究脉络 临场感理论(Presence Theory)是传播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它从人类体验和感知的视角阐释人与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社会临场感(Social Presence)概念是临场感理论领域最早创立的概念,并随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化衍生出了一系列相关概念,如远距临场感、实体临场感、虚拟临场感、空间临场感等,逐渐演化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领域,人们统称为临场感理论。 社会临场感概念是由心理学家Short、William和Christie(1976)首先提出的,用它来解释在信息传播环境中媒体为维持人际关系与互动所扮演的功能性角色,是从心理学视角探究传播媒体赋予人的社会情感和态度上的能力。 Rourke等人(2001)认为,社会临场感研究的谱系可以追溯到Mehrabian的“直接性”,他的研究工作被以Short为代表的学者所继承。Short等首创的社会临场感理论始于面对面对话、电话、广播和闭路电视等媒体的比较研究,而非直接应用于计算机和网络的传播活动。 Lowenthal(2009)认为,传播学领域的研究者是从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开始重新关注Short等的社会临场感理论,用来研究日益发展起来的网上信息传播活动;而教育技术领域的大量研究是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研究者对网络学习情境中的社会临场概念、构成要素与作用进行了广泛探究。 Zhan和de Montes认为,教学临场感(Teaching Presence)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不是首先出现在远程教育文献中,它最早是Kessler于1991年在一个培养青少年个人和社会责任的人类发展课程中引入教育研究领域的,她用教学临场感来寻找和评价课堂教学中期望的教学行为。 二、临场感与相关概念的内涵 临场感理论是以有关心理、社会认知、人际传播、媒体技术、教育学等理论为基础探究媒体技术特征的研究,研究者采用的基础理论、研究目的和观察媒体视角的不同,都使得人们对临场感的认识存在一系列不同观点,也形成了临场感概念界定上的差异。 1.临场/临场感的内涵 临场/临场感被定义为空间上的直接接近,现在已经被扩展为包括想象的意识接近。 在电话和其他形式的基于计算机的通信之前,临场意味着出现在特定的物理空间,例如同另外一个人共同处于一个房间内;现在因基于计算机通信的出现,术语“临场/临场感” 也被定义为大脑中的一种感觉,认为其他人存在于一个人的意识或想象当中。 2.社会临场感的内涵 Caspi等人(2008)从学习情境的视角选择一些社会临场感的定义进行归纳,大致分为三类观点。 Caspi等人(2008)认为,Garrison对社会临场感的定义与Short所给定义有明显差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