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届高考一轮复习: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2.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高考警示 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考点往往联系哲学的其他考点,如“规律是客观的,要按规律办事”,“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是普遍的、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发展具有普遍性,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 考点二 哲学的运动概念 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关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能动性用下图表示: 高考点拨 从高考角度看,人与规律的关系多年来是考查的重点: ①规律是客观的,本身无好坏之分,只是其作用有时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不按规律办事的人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具有条件性,人们可以改变条件、创造必要条件使规律发挥的作用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2013·北京卷】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 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 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2012·安徽高考】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2012·江苏高考】下图漫画《破旧立新》启发人们办事情要 A.分工协作 B.勇于创新 C.尊重规律 D.依靠群众 走出误区 误区1: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注意: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哲学上的物质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误区2: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 注意: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 误区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误区4: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注意:规律是有条件的,规律随条件的变化其内容页发生变化。 误区5:规律有好坏之分。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没有好坏之分 *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标与考纲解读 (一)课标要求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二)考点呈现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3、物质的运动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三)考向定位 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世界的本质这一主线,重点考查物质概念、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等知识点。 2.从试题类型上看,题型以体现类、启示类、措施类为主。选择题往往以名人名言、诗词典故、漫画等为载体,立足于对信息的解读,考查对物质、运动、静止、规律的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以启示类、措施类主观题考查为主。 主干构建·精要概览 主干构建·精要概览 主干构建·精要概览 考点一 哲学的物质概念 命题揭密 复习要求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本考点在高考中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物质”概念应该说是哲学上最抽象的概念,要注意对它的理解。 核心考 点突破 讲解点1 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①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②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③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联系 有生有灭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存在状态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特性 区 别 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 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5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复习课件.ppt
- 2015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队列表演(一)》·PPT.ppt
- 2015南通期中考试现代文阅读《围城冬夜》讲评.ppt
- 2015历史热点话题.ppt
- 2015历史考点过关.doc
- 2015双十一购物狂欢节.doc
- 2015句子仿写课件.ppt
- 2015声现象复习课件.ppt
- 2015历史一轮必修二第三单元.ppt
- 2015学年第二学期_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花城版).doc
- 半导体材料性能提升技术突破与应用案例分析报告.docx
- 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政策支持下的关键技术突破与应用前景报告.docx
- 剧本杀市场2025年区域扩张策略研究报告.docx
- 剧本杀行业2025人才培训体系构建中的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docx
- 剧本杀行业2025年人才培训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探索.docx
- 剧本杀行业2025年内容创作人才需求报告.docx
- 剧本杀行业2025年区域市场区域剧本市场消费者满意度与市场竞争力研究报告.docx
- 剧本杀市场2025年区域竞争态势下的区域合作策略分析报告.docx
- 剧本杀行业2025人才培训与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docx
- 剧本杀行业剧本创作人才心理素质培养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