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武式太极拳浅谈太极拳的刚柔.pdf
从武式太极拳浅谈太极拳的刚柔
陟
许多太极拳著作中都有 “刚柔”之词句,并有着诸多的阐论,如 “人刚我柔为
之走”、 “养气者纯刚”、“柔中寓刚”、“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
“柔过劲刚落点”等等,使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应接不暇、莫衷一是。笔者学习传
统太极拳二十余年,蒙恩师乔松茂先生和李正藩先生口授体示,虽愚钝不敏,也略
有所得,不敢自密,愿与太极拳爱好者共勉。现就自己多年习炼传统武式太极拳的
体会浅谈一下太极拳的刚柔,仅作抛砖引玉之探,供有志于斯技者参考验证。
武式太极拳由清代武禹襄先生所创,传其甥李经伦 (字亦畲)、李承伦 (字启
轩),李亦畲传子李宝廉 (字石泉)、李宝让 (字逊之)、郝为真等,李石泉和李
逊之又各有传人槐荫、棠荫、池荫,续传锦藩、光藩、殷藩、旭藩等;李启轩传宝
琛 (长子)、宝桓 (三子)、葛顺成、马静波等,宝琛传子福荫 (字集五),福荫
传中藩、正藩、公藩三子及徒霍梦魁,宝桓传子召荫;福荫先生 19 13 年 保定高
等师范学堂毕业后,在永年十三中教数学、物理,拳术上也曾受教于郝为真先生,
并协助郝为真先生 十三中教拳;正藩先生幼承家传太极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
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先后于北京、乐山、成都等地献身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业余
传拳,这是李家家传的一支承系。李宝让另传外姓弟子魏霈林、赵允元、刘梦笔、
姚继祖,并于 1940 年拍摄师生合影留念;魏霈林传子魏高申、魏高志、魏高义;
姚继祖传金竞成、翟维传、钟振山、胡凤鸣、翟会传等。
武式太极拳整个套路共八十余式,拳式小巧紧凑,身法紧严无隙,掤、捋、挤、
按、采、挒、肘、靠贯穿于各势之中,机宜尽蕴于内;进、退、 、盼、定随势而
生,体态端庄,气势鼓荡,恬静安舒,精神内敛。打手重接劲打劲,不重招数外形。
武式太极拳以简洁的外形、独特的神韵令众多传统太极拳爱好者叹为观止、悠然神
往,势势皆为解说太极拳理、拳法的绝妙范例,为广大太极拳学习者指出了一条快
速入门的捷径,是太极拳爱好者梦寐以求的优秀拳种。武禹襄先生身体力行数十年,
终身致力于太极拳研究,其拳论皆根据其切身体会,简练精要,无一浮词,为近代
习太极拳者奉为经典。
近来,一些拳道同好得以观看吾辈行拳,其中多人却有“此拳一点也不柔”之
感慨;殊不知,早年传统武式太极拳 河北省永年县老城被称为“太极硬架子”或
“太极刚架子”,其意是初期重在外形之刚,即抻筋拔骨,由刚求松,继而由松入
柔,炼出太极内劲,继而刚柔混于无迹归于凝神致虚。初炼时讲究骨骼支撑,部分
肌肉放松,即 骨骼支撑住整个身体基础上使得部分肌肉放松,气须沉下, 然使
习炼者产生悬空般巍峨高大感,即由刚入柔;换句话说就是 “紧而不僵”基础上
作到“松而不懈”;如果不讲骨骼支撑而只讲肌肉放松,势必会使习炼者形成“软”
和“懈”,一味地讲究松是不可能的,也根本作不到,只能是部分放松;骨骼必须
支撑住,才能使得势架有“定位”,有了“定位”,习拳才算有了规矩,即有了拳
势之外形,没有拳势外形支撑的拳意是空洞无物的,即有形之意才是真意,无形之
意势必练成“软拳”,一经交手,定无法守住自己之疆土。武式太极拳重内不重外,
不注重招式而重气势,是指工夫到了相当的程度,初期的训练还是必须强调外形姿
势的。一些练太极拳多年的人水平老是提不高,而本人也弄不清什么原因,往往就
向招数方向寻找,结果,水平还是徘徊不前,无法突破。传统武式太极拳 熟习招
数着法的基础上注重接劲打劲,从自己的身法、内气、丹田的运转等方面去寻找,
从内 的方面去寻找。
推手方面,传统武式太极拳认为,推手不要拉拉扯扯,要注意接好对方的劲,
两劲相接,顶是相对的,有度的,自己的意识要 与对方相接处。接劲时,要分
清虚实,不丢不顶,沾粘连随,随屈就伸,要多做腰腿动作,这是劲的本,力的源,
运化的所 ,这就叫 “ 长一寸,力长无穷”。如果推手没有外形支撑而过于软,
就接不住对方的劲,对手稍有功力,势必破门而入,自己立马陷入被动,就会该开
开不了,该合不合不住,虚实转换无从谈起,粘走不灵,是双重之病,必为人所制。
如果不讲肌肉放松而只讲骨骼支撑,势必会使习炼者练成“硬拳”、“僵拳”,太
极拳的松柔劲将无法上身。
传统武式太极拳在初期教学要求一步一桩,来保证骨骼支撑的正确形体,势势
相连,也叫行桩,虽不太柔和飘逸,但这正是传统武式太极拳的基础体认功夫,有
些其他门派的拳术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