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对比表格.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科举对比表格.ppt

* * * * * * * * 唐晚年时,藩镇割据,仕途由武人垄断,文人不及武人之势力,考试制度难有发展。故此,宋代各皇帝都大力提倡科举,科举才恢复起来。主特重科举之原因有三→ 主特重科举之原因 1.革除五代武人专擅之弊   五代时,藩镇割据,禁军跋扈,故宋代时则主要消除藩镇、禁军之流毒,即防止武人掌握政权。宋太祖行重文轻武政策,以革除五代武人专擅之弊,故宋代君主奖掖文臣,特重科舉。 2.提拔寒门出身之才智之士   唐代「重关节,重系望」,寒门弟子难有飞黄腾达成就,故宋代的考试制度提拔寒门出身之才智之士,以成功做官的荣华富贵作铒诱,鼓励士人考科举,以打击高门世族。如:欧阳修、范仲淹都是寒门出身,都有所成就。新的考试制度重视考试要公平,不可循私,是其成功之处。 3.需网罗人才以谋长治久安   中国在五代十国分裂了五十多年,虽宋已统一,但内政未稳,外患有契丹、西面的西夏、吐蕃。所以,由于北宋外患严重,内政疲弱,故需网罗人才以谋长治久安。宋君主沿袭唐的考试制度,重视科举制。 宋代科举制度之取士途径 1.  由皇帝临时下詔征求特殊人才,不常举行,也无一定程序,应考者不必由州县保送。应考者自由应诏对策,被皇帝取录后即授予官职。 2.学选   如唐之生徒,实行太学三舍法取士,仅在北宋哲宗(1099)至徽宗(1121)年间施行了二十二年。当时新党当国,务使人才全由学校出身,故停办常科,专由「三舍法」升贡。 3.贡举(常科) 仿唐之乡貢,考试由中央礼部主持,起初每年举行一次,仁宗时改为二年一次,神宗时仿周制三年大比的遗制,再改為三年举行一次,此后乃成定制。 →什么是三年大比? 什么是三年大比? 宋初的贡举为一年一次,太祖在位16年共15举;及后因太宗要亲征北汉(今太原一带),故第二年春天的省试只好暂停,从此贡举便2-3年一次,太宗在位21年共8举;真宗在位24年共9举;仁宗在位40年共13举;此时已稳含了平均三年一举的定律。至英宗即位,诏礼部三年一举,从此实行「三年大比」之定制。 贡举科目有「进士」、「九经」、「五经」、「通禮」、「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诸科。此诸科中以「明经」、「进士」二科为最普遍,尤以「进士」一科得人最盛。宋之科举,以贡舉最盛,故言宋之科举主要指贡举。 《宋史?选举志》载:「宋初承唐制﹐贡举虽广﹐而莫重于进士制科……三百余年﹐元臣硕辅﹐鸿博之儒﹐清疆之吏﹐皆自此出﹐得人为最盛焉。」宋之科举,以贡举最盛,故言宋之科举主要指贡举。 4.武举 宋初为非常制,到神宗时,令武举人与文举人同试。 5.童子举 宋袭唐制而来,但罢置不定。 宋代科举制度之入仕程序 皇帝—殿试(官员) ↑ 礼部---省试(进士) ↑ 州—秋试(贡士/举人) 第一阶段:秋试   由州县将应试士子保送至本路考试官,由州的通判主持进士科考试,由州的参军主持其他科目考试。   秋试于秋季八月先考选一次,谓之「秋试」(或称「州试」、「 发解」)。合格的士子称「贡士」(或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二阶段:省试(春试)  「秋试」合格之贡士,由州政府送至京师,在冬天向礼部报到,再参加次年春天由礼部主持之考试,称为「省試」(又称「春试」)。省试由重帝亲自挑选主持者,多由六部尚书、翰林学士委任。第一名称「省元」,及格者称为「进士」,列名发榜於中书省,再参加考试。   宋代考试之场數不定,仁宗时,范仲淹改革科举考试,定为三场:先策,次论,后诗赋。至神宗时,王安石改革考试新法:废除明经诸科增加进士名额。以后,考三场或四场数不定,考试内容不断变化。 但在太祖开宝年间,落第的举人常常訟考试不公,于是由天子另派大员在殿廷覆试一次,或由天子亲自主持覆试,是为「殿试」,作為最后的决定。 第三阶段:殿试   殿试是由天子另派大员在殿廷为进士的复试,或由天子亲自主持。殿试及第者,不用经吏部再试,即由政府授以官職。殿试只定名次,不再淘汰。这可见宋代皇帝的确很重视考试制度,特重科举。   殿试第一名「状元及第」,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落第者可复试一次。   起初「殿试皆有黜落」,后来仁宗时「廷试始免黜落」。 连中三元 州县第一名稱「解元」,眷试第一名称「省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及第」。 「连中三元」遂成为士子的最高目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档评论(0)

3816976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