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目械造分精科目一解各加工的基本方法程解各加工械之功能特性解械造的演及展二械造的演加工器的演械造的程切削性加工非切削性加工切削工具的展械造方法之第一期材料加工材料的分材料的格主要械材料的加工性材料的用造概述模型模砂模的造械造模特殊造法金熔化及件之清理塑性加工塑性加工概述金之作金之冷作工作接接概述硬其他接方法接形接符表面理表面表面硬化防理量品管公差配合工件量品管制施第二期切削加工切削加工概述切削基本原理切削工作械床床搪床床床及拉床床磨床工作械螺造螺之概述螺加工之概述加工非加工粉末冶金塑加工成形放加
科目:機械製造I II(Mechanical Manufacture)
學分數:2/2
類別: 專精科目
一、1.瞭解各種加工的基本方法與過程。
2.瞭解各種加工機械之功能與特性。
3.瞭解機械製造的演進及發展趨勢。
二、1.機械製造的演進 1.加工機器的演進。
2.機械製造的過程。
3.切削性加工與非切削性加工。
4.切削工具的發展。
5.機械製造方法之趨勢。 4 第一學期 2.材料與加工 1.材料的分類。
2.材料的規格。
3.主要機械材料的加工性。
4.材料的選用。 4 3.鑄造 1.概述。
2.模型。
3.鑄模種類。
4.砂模的製造。
5.機械造模
6.特殊鑄造法。
7.金屬熔化及澆鑄。
8.鑄件之清理與檢驗。 10 4.塑性加工 1.塑性加工概述。
2.金屬之熱作。
3.金屬之冷作。
4.沖壓工作。 6 5.銲接 1.銲接概述。
2.軟銲與硬銲。
3.氣銲。
4.電銲。
5.其他銲接方法。
6.接頭形狀。
7.銲接符號與檢驗。 8 6.表面處理 1.表面塗層。
2.表面硬化。
3.防鏽蝕處理。 4 7.量測與品管 1.公差與配合。
2.工件量測。
3.品質管制與實施。 4 第二學期
8.切削加工 1.切削加工概述。
2.切削基本原理。
3.切削劑。 4 9.工作機械 1.車床。
2.鑽床與搪床。
3.鉋床。
4.鋸床及拉床。
5.銑床。
6.磨床。
7.CNC工作機械。 8 10.螺紋與齒輪製造 1.螺紋之概述。
2.螺紋加工。
3.齒輪之概述。
4.齒輪加工。 4 11.非傳統加工 1.粉末冶金。
2.塑膠加工。
3.電積成形。
4.放電加工。
5.特殊切削加工。 8 12.電腦輔助製造 1.數值控制機械。
2.生產自動化。
3.機械製造之展望。 4 13.新興製造技術 1.半導體製程簡介。
2.微細製造簡介。
3.其它製造技術。 4 三、(1)教材之選擇應顧及學生之需要並配合科技之發展,使課程內容儘量與生活相結合,以引發學生興趣,增進學生之理解,使學生不但能應用所學知能於實際生活中,且能洞察實際生活之各種問題,思謀解決之道,以改進目前生活。
(2)教材之選擇應顧及學生之學習經驗並配合學生身心發展程序,一方面基於前一層級學校的學習經驗,一方面須考慮與下一層級學校的課程銜接。
(3)教材之選擇須注意「縱」的銜接,同一科目各單元間及相關科目彼此間須加以適當的組織,使其內容與活動能由簡而繁,由易而難,由具體而抽象,務使新的學習經驗均能建立於既有經驗之上,逐漸加廣加深,以減少學習困擾,提高學習效率。
(4)教材之選擇須重視「橫」的聯繫,同科目各單元間及相關科目彼此間須加以適當的組織,使其內容與活動能統合或聯貫,俾使學生能獲得統整之知能,以聯合運用於實際工作中,並有利於將來之自我發展。
(5)教材之選擇須具啟發性與創造性,課程內容及活動須能提供學生觀察、探索、討論與創作的學習機會,使學生具有創造思考、獨立判斷、適應變遷及自我發展之能力。
2.教學方法:
(1)教師教學前,應編寫教學計畫。
(2)教師教學時,應以學生的既有經驗為基礎,引發其學習動機,導出若干有關問題,然後採取解決問題的步驟。
(3)教師教學時,應以和日常生活有關的事務做為教材。
(4)教學完畢後,應根據實際教學效果修訂教學計畫,以期改進教學方法。
3.教學評量:
(1)教學須作客觀的評量,也可輔導學生作自我評量,以明瞭學習的成就與困難,作為繼續教學或補救教學之依據,並使學生從成績進步中獲得鼓勵。
(2)教育的方針在於五育並重,評量內容亦應兼顧認知(知識)、技能、情意(行為、習慣、態度、理想、興趣、職業道德)等方面,不可偏廢,以利學生健全發展。
(3)評量的方法有觀察、作業評定、口試、筆試、測驗等,教師可按單元內容和性質,針對學生的作業、演示、心得報告、實際操作、作品和其他表現配合使用。
(4)學生資質有高低,學習速度有快慢,學習份量各不相同,因此評量應注意鼓勵學生與標準比較和自我比較,力求努力上進,避免因學生間的相互比較,產生妒忌或自卑心理。
(5)除實施總結性評量外,教學中更應注意診斷性評量及形成性評量,以便即時瞭解學生學習困難,進行學習輔導。
(6)教學評量的結果須妥予運用,除作為教師改進教材、教法及輔導學生之依據外,應通知導師或家長,以獲得共同的瞭解與合作。
(7)未通過評量的學生,教師應分析、診斷其原因,實施補救教學;對於資賦優異或能力強的學生,應實施增廣教學,使其潛能獲致充分的發展。
4.教學資源:
(1)學校應力求充實教學設備及教學媒體,教師教學應充分利用教材、教具及其他教學資源。
(2)教學應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網絡資源與社會資源,結合產業界作學徒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