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时间如歌词香港的粤语流行曲香港三联书店
CHU Yiu Wai Stephen
朱耀偉
Publications
Books
《歲月如歌: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香港:三聯書店,排印中。
《香港的當勞化》。香港:文化會社,2007。
《詞中物:香港流行歌詞賞析》。香港:三聯書店,2007。
《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愛恨地球村:透視全球化現象》。香港:天窗出版,2005。
《虛擬後樂園:透視電腦遊戲文化》(與陳潔詩合著)。香港:天窗出版,2005。
Between Home and World: A Reader in Hong Kong Cinema (co-edited with Esther Cheu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音樂敢言之二:香港「原創歌運動」研究》。香港:Bestever, 2004.
《本土神話:全球化年代的論述生產》。台北:學生書局,2002。
《香港「中文歌運動」研究》。香港:匯智出版社,2001。
《香港文學@文化研究》(與張美君合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
《中國作家與宗教》(編)。香港:中華書局,2001。
《以法之名:後殖民香港法律文化研究》(與冼偉文合著)。台北:學生書局,2000。
《光輝歲月:香港流行樂隊組合研究(1984-1990)》。香港:匯智出版社,2000。
《香港流行歌詞研究: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香港:三聯書店,1998。
《他性機器?後殖民香港文化論集》。香港:青文書屋,1998。
《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象》。板橋:駱駝出版社,1996。
《後東方主義:中西文化批評論述策略》。板橋:駱駝出版社,1994。
Selected Essays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Chinese: Orientalism Reconfigured in the Age of Global Modernity,” Boundary 2 35:2 (Summer 2008): 183-206.
“Can Cantopop Industry be Creative? The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ong Kong Popular Song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Culture: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forthcoming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四溟詩話》的詮釋觀念〉,《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 (2007年12月),頁165-185。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Identity in Hong Kong Cantopop,” Perfect Beat: The Pacific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Contemporary Music and Popular Culture Vol 7 No 4 (Jan 2006): 32-51.
〈早期香港新浪潮電影:「表現不能表現的」〉,羅貴祥、文潔華編:《雜嘜時代:文化身份、性別、日常生活實踐與香港電影1970s》(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頁195-209。
“Hybridity and (G)Local Identity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Cinema” (revised and expanded version of “(In)Authentic Hong Kong: The ‘(G)Local’ Cultural Identity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Cinema”), in Sheldon Lu and Emilie Yeh eds., Chinese-Language Film: Historiography, Poetics, Politic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一位文化精英的自我反省: 讀《我這一代香港人》〉,《明報月刊》(2005年8月),頁109-110。
“Whose Chineseness?” (Korean translation of the essay〈誰的中國性:九十年代兩岸三地的後殖民研究〉, in Baik Youngseo ed., Rethinking East Asia from 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