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术报告学习心得
研究生学术报告学习心得与体会学号:姓名:专业: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2014年9月16日本人自2011年9月入学至今,转眼已过3年时间。由于我是在职博士生,在校的时间比较少,第一学年需要修一些专业课学分,所以我在第一学年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有机会了解到学校的学术报告氛围浓烈,因此,每每在能挤出时间是,总是混迹于各类学术报告现场,现将我参与的学术报告及所学所想分别汇报如下:一、《Rigid Mechanics and Applications to Nonlinear Structural Analysis》——杨永斌院士学术报告有感2011年10月23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校长杨永斌教授莅临我校,在世纪楼国际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名为Rigid Mechanics and Applications to Nonlinear Structural Analysis的学术报告会。杨院士的报告主要涉及有限元的简化计算、刚性力学的应用、梁的失稳分析等方面。在报告中,杨院士强调,解决问题,大方向一定不能错。理论的应用应系统,但应透彻掌握不同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例如,在说明某理论的Predicter stage为什么要与Corrector stage用不同的方法时,他以着装作比——今天我来给大家做报告,自然应该穿西装,要是我要去跑步,应该穿短裤。余院长在报告部分结束后,对杨院士的报告十分赞赏,他表示杨院士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直入问题本质的治学水平令人钦佩,同时,他还介绍到杨院士不仅在刚体力学,还在车桥振动等多方面有颇丰建树。曾庆元院士也高度赞扬了杨院士的讲座,他还表示自己“基本听懂了”杨院士的高水平的报告,也许在座的一般研究生不能听懂很多,这一方面是大家所学有限,另一方面,任何一位学者的理论,都不是几个小时的报告可以详细阐述的,但今天的报告“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道路”,为我们今后的治学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二、《Aerodynamic Ivestigation for Stonecutters Bridge》——许志豪博士学术报告有感2011年10月31日,我听取了许志豪博士题为《Aerodynamic Ivestigation for Stonecutters Bridge(昂船洲大桥的抗风研究)》的学术报告会。许博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发展局总助理秘书长、前路政署昂船洲大桥总工程师。许博士介绍了香港新千年地标性建筑——昂船洲大桥,是全球第二长的双塔斜拉桥。大桥主跨长1018米,连引道全长为1596米。是本港首座位处市区环境的长跨距吊桥,在香港岛和九龙半岛都可以望到这座雄伟的建设。大桥属于8号干线的一部份,跨越蓝巴勒海峡,将葵涌和青衣岛的8号和9号货柜码头连接起来。然而任何一项伟大的工程都基于前期深入地研究探索,许博士从昂船洲大桥的整体结构布局出发,指出了大跨度桥梁会根据来流风风速和紊流强度作出不同的响应,继而从桥身的典型响应入手,分路从涡振、抖振、颤振,及跨中竖向、侧向响应等方面展开阐述他的研究经历,并结合其它诸如风洞试验、风场特性研究等进行了配合讲解。许志豪博士1981年本科毕业于香港大学,1991年在英国萨里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硕士期间研究了香港青马大桥的抗风问题,2006年在同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期间进行了昂船洲大桥的抗风研究并且获得了香港工程师学会最佳论文奖、内华达奖章等多项荣誉,而内达华奖章更让他成为了首位来自亚洲大学荣获这个奖项的博士生。我从许志豪博士精彩洋溢的报告会中受益匪浅,深深地被他个人的学术魅力和超一流的学术水平所感染,发现许博士不仅学术渊博,对其他学科也有相当深的了解。通过这次学术活动,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发觉工程人员不但要学好在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同时应该多读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修养。三、土木(结构、岩土)工程学科的若干进展——孙钧院士学术报告有感2011年11月7日下午两点半,孙钧院士来铁道作了名为《土木(结构、岩土)工程学科的若干进展》的学术报告。报告进行如下:第一部分,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第二部分,土木结构与岩土工程学科的若干进展和问题。首先,孙院士总结了近几年土木工程发展迅速的原因,即大型工程项目数量众多,且新兴科学(如计算机技术)的推动。接着,孙院士总结了目前土木工程中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如交通建设科学技术以及特大跨桥梁与特长、跨越江河湖海隧道工程技术等,并结合实例讲解各种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难度与用途。此外,孙院士还特别强调了目前隧道工程刚刚实行的风险分析和耐久性分析,此可作为广大学生努力研究的一个方向。孙院士还指出,土木工程作为传统科学,他的发展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大量住房建筑,二是城市间的交通联系的发展,如高速铁路等“点”、“线”、“面”的全方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