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经济课货币战争读后感.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学经济课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 这本书罗列了大量的“史实”来导向作者预定的一个结论:全球几乎所有大的央行,都被私人控制,这个私人明确指向罗斯柴尔德家族。而这个控制的结果,就是私人可以合法地掠夺人民的财富。   ?   这种导向性如此明确的论述,让很多原本可信的史料,变得不再可信,因为它们很可能是被作者的观念阉割过的,或者说,作者有意识地选取有利于自己的结论的史料。所以,我把这本书当成一本金融史的八卦小册子看待,作者的非中立立场让历史带上了浓厚的娱乐色彩。? 《货币战争》在中国的流行,可能有两个原因。一,大众对金融知识极度匮乏,能被轻易地忽悠。二,中国是个供给不足的阴谋论市场,尤其缺少Modern History Project等史料严谨、逻辑周密,甚至如Conspiracy Planet般更新及时的高质量阴谋论,导致这么一个次品垄断了中国的阴谋论市场。?   ?   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里讲了这本书,我为了洗衣服时不无聊而打开电视的时候他刚好讲到最后一句,大意是,这么多的漏洞,让人怎么能够相信?说完他就按照一贯的作风,头也不回地走到画框之外,留下我后悔刚才午觉睡的时间太长。胡祖六应该是金融界作出回应的最显赫人士,不出预料地被人认为是欲盖弥彰——如果他和其他人都没有回应,自然有另外一个词在等待着包括他在内的金融家:理屈词穷。?   ?   很遗憾现在我已无法找到当初这本书在和讯博客上连载时天涯上的那个帖子。在天涯其它无聊无谓的口水仗中,这个帖子,细细地滤去99%的装B和SB回帖,竟有若干牛人穿梭其中,不但发现宋鸿兵抄袭的来源,而且介绍了另外一些优质阴谋论(当然都是洋人所为)。于是这本书就如同号称能够“根治乙肝”的江湖郎中,被打回了原形。?   ?   但我还是花了两天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因为此书出版后居然有太多人相信,这使我想知道老百姓有多么容易被忽悠,民粹主义有多么容易被煽动。答案令人沮丧。即使我们相信宋鸿兵不是一个沽名钓誉的跳梁小丑,他的《货币战争》也没能达到阴谋论最起码的标准——不可证伪。一个完备的阴谋论需要对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经过有目的地挑选和精心的解释,将其引向一个共同的方向,进而建构出另类历史。这需要想象力,但又不止于此。至少所采用的事实应能经得起考验。我无法直接批评宋鸿兵在伪造事实,因为他狡猾地采取了模棱两可的写法,在尽量给人造成错误印象的同时,可以无赖地把“有硬伤”的指责推得一干二净。?   ?   比如第三章的最后,在引用了诸多人士的言论之后,出现了这么一段话:“如此大量的国会记录和法律案例明白无误地说明了美联储的私有性质,可是有多少美国人、中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知道这一点呢……美国的教科书呢?原来各种以国际银行家们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们在为美国的下一代挑选着‘内容健康’的教科书。” 如果我的小学语文及格了的话,我想每个对经济学没有超出日常体会的人都会将其理解为:美国的各种经济学教科书,在国际银行家的间接影响下,将美联储的私有性质滤去不谈——当然,宋鸿兵给人造成这种印象时并没有确凿地列举各大教科书在此问题上的空白。我在宿舍里就有一本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第17版。每个对经济学稍有了解的人都清楚萨翁此书在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地位。外行也可以从17这个数字(何况这已不是最新版)中管窥到我无需明言的东西。有兴趣者可以去找来看看,它如何白纸黑字地介绍美联储的私有性质及其组织构成和运作方式。并且此书中文版有介绍说,中国当下多位经济学家都手捧此书一较早译本开始他们的学术生涯。而宋鸿兵是怎么说的呢?在《货币战争》第三章的开始,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不算夸张地说,直到今天,中国可能也没有几个经济学家知道美联储其实是私有的中央银行。”同样,这句话没有提出任何证据。如果咬文嚼字,也没有列举任何错误事实,因为他没有具体认定任何一个经济学家。但读了这句话后,不明真相的读者会对中国早已被妖魔化的经济学家们有何印象??   ?   第六章专门介绍“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外交协会”是两者之一。鉴于全书都在描绘“国际银行家”的阴谋,这一章又将创立外交协会的爱德华豪斯描写为一个总在为银行家服务的人,身为读者的我们自然有理由认为,外交协会就是“国际银行家”控制世界的工具。后面又介绍说,外交协会成员控制了ABC和华尔街日报等媒体。那么,为什么宋鸿兵第七章第一节提到ABC调查结果显示“70%的美国人认为刺杀肯尼迪是一个更大规模的阴谋”,第三节又要引用华尔街日报对“我们的货币完全和金银分道扬镳”的抨击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而不再像别处那样诡辩地说ABC和华尔街日报是在演黑脸呢?这会不会是他在抄袭、拼凑各种材料时的疏漏??   ?   第八章最后,为了证明“国际银行家”如何增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