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中部障碍层日变化及其局地反馈-中国科学.PDF

台湾海峡中部障碍层日变化及其局地反馈-中国科学.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台湾海峡中部障碍层日变化及其局地反馈-中国科学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9 年 第 39 卷 第 6 期 : 823 ~ 832 SCIENCE IN CHINA PRESS 台湾海峡中部障碍层日变化及其局地反馈 * 潘爱军 , 万小芳, 陈航宇, 郭小钢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台湾海峡与热带边缘海海洋动力学实验室, 厦门 361005 * E-mail: aijunpan@ 收稿日期: 2008-10-22; 接受日期: 2009-03-04 国家海洋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批准号: 海三科 2007018)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编号: 2006BAB19B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和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批准号: 2007208)资助 摘要 利用“延平2 号”科学调查船于2005 年6 月下旬在台湾海峡中部(119.2°E, 24.3°N)实施 关键词 的定点连续观测资料, 研究了夏季风期间障碍层的日变化过程及其局地反馈特征. 障碍层开 台湾海峡 始形成时, 由于非太阳辐射局限于上混合层, 而太阳辐射可以穿透混合层底直至温跃层, 导致 障碍层 障碍层内累积了最多热能, 形成逆温层. 随着障碍层内部热量的不断累积, 障碍层与上混合层 日变化 混合层 之间的热交换过程逐渐增强, 上混合层显著增暖. 此外, 障碍层对应浮力频率极小值区, 具有 湍动能 较弱的层结稳定性; 针对海气通量的分析表明障碍层造成了显著的局地感热、潜热通量异常. 进一步分析表明, 海表风搅拌产生的湍动能在向下传输过程中, 次盐跃层和温跃层构成了两 个界面, 大部分湍动能被较浅的盐度层结阻挡, 限制在混合层以上, 部分穿透混合层底的湍动 能再次被温跃层阻挡, 障碍层对应湍动能的薄弱区. 由于垂向搅拌混合的作用, 上层海洋通常会形 通常认为上层海洋密度层结由温度的垂向分布 成垂向性质比较均一的等温度层(isothermal layer)、等 决定, TOGA-COARE实验表明盐度是决定混合层深 盐度层(isohaline layer)和等密度层(mixed layer), 其 度的一个重要因素[6]. Lukas和Lindstrom[7]设想日界线 下则是具有较大垂向梯度的温跃层(thermocline) 、盐 附近的障碍层是由于暖、咸的南赤道流潜沉到相对较 跃层(halocline)和密跃层(pycnocline). 然而, 等温度 淡的暖池水之下形成的. 利用真实的逐日风场驱动 层深度(温跃层顶界深度)与等盐度层深度或混合层深 大洋环流模式, Vialand和Delecluse[8,9]指出潜沉机制 度(密跃层顶界深度)并不一定重合. Lindstorm等[1]在 是赤道海区和赤道以南 3º~8ºS纬度带障碍层形成的 西太平洋暖池区的两个航次观测中, 首先发现了温 原因. Vinayachandran等[4] 利用实测资料探讨了孟加 跃层顶界深度明显大于密跃层顶界深度的现象, 即 拉湾障碍层的形成过程, 指出了降水和河流冲淡水 在密度较均匀层之下、温跃层之上存在一个密度随深 在障碍层形成过程中的贡献, 并且指出风驱环流是 度急剧增大而温度近于均匀的水层, Godfrey等[2]将这 决定淡水路径,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