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得胖是肥胖细菌在搞怪.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长得胖是肥胖细菌在搞怪

长得胖是肥胖细菌在搞怪? 人是胖是瘦,不仅和DNA及生活习惯有关,还可能是细菌在作怪。最近,有科学家发现,当给小鼠移植胖子体内的某种细菌时,小鼠不多日就会变胖,而如果植入瘦子体内的某种细菌,小鼠就会变瘦。科学家把这两类细菌分别称为“胖菌”和“瘦菌”。不仅如此,科学家还在全世界做了个调查,发现欧美等地的人胖菌数目明显 要高于亚洲等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为什么欧美的胖子要比中国等地多。 这一消息无疑给广大胖子带来新希望:这是否意味着只要给自己植入点“瘦菌”就行了?且慢,问题似乎没那么简单。 肥胖细菌:首先被发现的是阴沟肠杆菌 肥胖问题,不仅是胖子们关心的话题,也是科学家们一直在致力研究的问题,近几年来,很多科学家都把目光瞄向了人体细菌,想从这一方面找找肥胖的原因。而第一个肥胖细菌是中国科学家发现的。 2012年底,上海交通大学的赵立平教授在国际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The ISME Journal发表文章,报道了可能和肥胖有直接联系的一类细菌——阴沟肠杆菌。 赵立平教授将一种来自肥胖病人的阴沟肠杆菌种植在无菌实验鼠体内后,引起小鼠严重肥胖和胰岛素抵抗。阴沟肠杆菌不仅能产生毒素,让吃不胖的无菌鼠对高脂饲料产生严重反应并肥胖,还关闭了负责消耗脂肪的基因,激活合成脂肪的基因,由此,赵立平教授认为,这种细菌正是导致肥胖的原因之一。 阴沟肠杆菌是第一个被确定与肥胖有关的细菌,而在此之前,很多科学家也在分析哪些细菌和肥胖有关,但都是一个大致分类,比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杰弗瑞·戈登等人发现,肥胖者肠道内游弋着一种与苗条者体内迥异的细菌。在肥胖人群中,厚壁菌增加,拟杆菌减少。但当肥胖人群体重减少时,厚壁菌数量下降,拟杆菌比 例上升了。这里所说的厚壁菌主要是芽孢杆菌、葡萄菌、梭菌等一些条件致病菌。研究人员认为,这种“肥胖细菌”从食物吸收了过多的卡路里,能量被身体吸收并沉积起来成为多余的脂肪,肥胖便形成了。 今年5月,国际著名期刊《糖尿病》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法国、美国、罗马尼亚科学家将肥胖大鼠肠道的高比值硬壁菌与拟杆菌移植给无菌小鼠,成功地复制出肥胖表型,而且鉴定出3种肥菌——颤杆菌和梭菌属14a簇及4簇。 瘦子细菌:拟杆菌可抑制脂肪累积 并促进瘦素分泌 在肥胖细菌被发现的同时,瘦子细菌也几乎同时被发现,那就是拟杆菌。拟杆菌被越来越多地认为是人体的瘦菌。去年9月,美国、法国和丹麦科学家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报告了他们把4对双胞胎姐妹的肠道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的实验结果。 这4对姐妹均为一肥一瘦,姑且称为“肥姐”和“瘦妹”。有趣的是,移植了肥姐肠菌的小鼠成了一只“肥鼠”,而移植了瘦妹肠菌的小鼠则还是一只“瘦鼠”。在这里,小鼠的肥瘦似乎与饮食无关,因为两种小鼠喂食的都是低脂、高纤维饲料。 更有趣的是,当把这两种肠菌不同的小鼠关在一个笼子里饲养时,肥菌不能取代瘦菌,而瘦菌却能入侵肥菌,结果有瘦菌的小鼠依然消瘦,而有肥菌的小鼠也不会变胖。 进一步分析表明,瘦鼠肠道的短链脂肪酸增加,可抑制脂肪在脂肪组织的积累,增大能量消耗,促进瘦素(饱腹感激素)分泌。 菌群分析显示,具有入侵性的瘦菌是拟杆菌(一个大类)。其他研究也证明,小鼠肠道的拟杆菌确实与消瘦相关。 肥胖地图:欧美人的胖菌要比其他地方的人多 今年2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杜桑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学家又绘制了一张“肥胖地图”,并得出一个非常有趣的结论:肥与瘦取决于肠道中硬壁菌类与拟杆菌类的比例,肥胖人士肠道中的硬壁菌(肥菌)多于拟杆菌(瘦菌)。 他们分析了世界各地的23种不同人群共1020人的肠道菌群,发现高纬度(赤道以北)寒冷地区的居民体内硬壁菌的比例高于低纬度(赤道以南)炎热地区的居民,并画出一张标识“肥菌”(蓝色)和“瘦菌”(红色)比例的“肥胖地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欧洲人的“肥菌”占优势,而中国人、南美人、南非人的“瘦菌”占优势,美国人的“肥菌”似乎少于欧洲人,而“瘦菌”又少于中国人、南美人、南非人。有趣的是,非洲裔美国人的肠道菌跟其他美国人一样,但与土著非洲人不同。 这一现象跟以前提出的Bergmann规则相吻合,该规则指出动物的体型随纬度升高而增大。那么,“肥菌”、肥胖和体型偏大很可能是人体及其共生细菌对严寒气候适应的结果。 胖子能否植入瘦菌? ????有危险,会改变原有细菌分布,导致肠胃不适应。 ????胖菌和细菌对人的体型如此重要,那是否意味着将来想要变胖或变瘦,只要植入相应的细菌就可以呢? ????对 此,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张建法表示,目前还不能这么做,因为细菌与肥胖的关系也是近些年才开始的研究,人体内的细菌种类繁多,到底哪些参 与变胖或变瘦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而且每个人的细菌群落都不相同,适合这个人的细菌群落放到别人那里可能就有害,因此不能一概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