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北京皇城.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代北京皇城

明代北京皇城(1) 作者 : 单士元   在唐宋时期,都城内的皇城即指皇宫的墙垣。但皇城里面仍有外朝、大内之分。所谓大内就是皇帝居住的宫殿。这种规划到了元代有所发展。元大都的皇宫本是三宫(即大内、隆福宫、兴圣宫)鼎立之布置,在三宫和太液池间再加筑一道红墙围绕起来,这就是皇城。从此皇城和宫城就有所区别。皇城城墙也称为肖墙,俗称红门拦马墙,顾名思义宫禁之内严禁走马。实际上是把皇宫禁区扩大,多增加了一层防卫圈。元皇城把三宫组成一个整体,因为大内的大明宫处在中轴线上,它便成了整个皇城的立体,又称紫禁城。旧说以紫微星座为帝居,故称紫禁城。   明代吸收了元代的规制,又有进一步的发展。随着北京南城城墙的南移,皇城和紫禁城也向南延伸了一里左右。并使皇城又向东、北方向开拓,改变了元皇城偏西的局面而使重心东移。不仅扩大了皇城的范围也突出了紫禁城居中的地位。明初还在皇城北部兴建了万岁山,因为明中都宫殿之后有万岁山而沿袭,尔后又在皇城东南兴建了重华宫(即南内,在今南池子一带)。这样,西宫、西苑、南内、景山,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把紫禁城拱卫突出来。   皇城城墙系砖砌抹以朱泥,上复黄琉璃瓦。北京故老赞美北京风貌爱用“红墙绿树”, “金砖琉璃瓦”之称。这红墙即指皇城城墙。皇城城墙在明清两代都是两重,所谓外皇城和内皇城。外皇城有四个门:南——承天门(清代称天安门)、东——东安门(在今东华门大街和南河沿交口处)、西——西安门(在西安门大街中段,1950年毁于大火)、北——北安门(清代称地安门)。承天门在明初建时大致与北安、东安、西安相似。非如今日之天安门高大雄伟。天安门有四个华表。北面两个华表,紧靠城门,是廊建天安门时所形成。其北位紫禁城前的端门,与天安门又相距极近,不能突出。估计改建成今日之状,可能是明代宪宗朝成化元年三月命工部尚书董造承天门(见《宪宗实录》)。北安、东安、西安都是单檐。红墙即以这四个门为中心而伸展,唯缺西南一角。   内皇城在筒子河外围,一方面在紫禁城和各离宫间起隔离作用,另一方面又使紫禁城和皇城之间增加一道防线。内皇城南起太庙和社稷坛墙,东、西、北三面各辟三门,即北上门、北上东门、北上西门;东上门、东上北门、东上南门;西上门、西上北门、西上南门。除此以外,在内外皇城的相对城门之间,再增筑一个城门。如东上门和东安门之间,有一个东中门;西安门和西上门之间有一个西中门。由于北安门和北上门之间相隔一个景山,所以北中门设在景山之后,在今地安门大街南端的丁字路口处。   皇城以内属于禁区。除各宫苑外,还分布数十个御用机构,分属内府十二监,即:司礼、御用、内官、御马、司设、尚宝、神宫、尚膳、尚衣、印绶、直殿、都知。四司即:惜薪、宝钞、钟鼓、混堂。八局即:兵杖、巾帽、针工、内织染、酒醋面、司苑、浣衣、银作。此外还有库:如西什库即皇城西北之十座库房,如御酒、甜食、更鼓、绦作等以及由内库各监所属的作坊,如大石作、盔头作……。举凡皇宫所需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全部包括在内。为此,皇城设立了极其森严的警卫。外皇城周围有“红铺”七十二座,即禁军的岗哨据点:内皇城外又设“红铺”三十六座。每座红铺由10名军士组成。入夜,这些军士递次巡更,手持铜铃,“一一摇振,环城巡警。”皇城地区不仅严禁百姓入内,就连宫内太监也不准“犯夜”。层层城墙和道道城门,与其说是为了表示皇家的“尊严”,勿宁说是为了防御和警戒,这也是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的一种反映。   皇城的防御性突出表现在南北两端,这就是前面的宫廷广场——千步廊和景山后面内皇城构成的封闭区——雁翅楼。 千步廊是我国皇宫“御路”旁的廊房建筑。《唐两京城坊考》中记载,唐代东西两京的长安、洛阳宫城都有千步廊。长安皇宫中的千步廊有两个:一是在皇城西北隅有东西廊;东北隅有南北廊。参照古长安复原图可以发现,皇宫约座落靠北城墙,西北隅的东西千步廊,横向是通往北城墙各门的通道,而东北隅则靠近北部的大明宫,因而廊房为纵向。如此看来,廊房是为了交通、警卫以及仪仗而设。元大都则把千步廊设于紫禁城大门之外,位于“国门”通道,这是一个发展。从丽正门(今在长安街)到崇天门(皇城正门,今之太和殿址)大约有七百步。这样长的一条大道用两列廊房夹乘起来,既免于空旷之感,又增加了森严气氛。   明代千步廊又比元代有所发展,把千步廊南移到正阳门到承天门(今天安门)之间,长达一里多地。它既是国门前的御路,又是宫廷前的广场。为了突出皇宫的尊严用两道红墙把“五府”“六部”隔在墙外,南端筑一道皇城的外门——大明门。红墙之内分筑两列廊房,各一百一十间。到长安街南侧再随红墙分向东、西方向延伸,两旁又各有朝北的廊房三十四间,东西尽头是东、西长安门。于是在皇宫大门之前形成一个T形的禁区。到明正统朝在东、西长安门外再各筑一道南向的大门,称东、西公生门,是五府、六部通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