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庄子终极关怀之平等观 - tpedutw.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庄子终极关怀之平等观 - tpedutw

試析《莊子.齊物論》的 存有論思維與解構性精神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博二 889200104 陳錦湧 一、問題的提出:詮釋進路之釐訂 一般應能同意:「莊子的『齊物觀』,基本上,是從『道』的立場作出發點, 在『道』的根源上,認為宇宙萬物,同出一源,都有相同的共通性,自然可以齊一平等」, 這樣形式性的說明。然而莊子的平等思想之「源」之「道」,究竟如何恰當理解,就形成一個根本性的問題。若依傳統義理之一般作法來說明,則這是形上學的問題,同時也是人性論的課題。然義理發展原有其內容之統系,而莊子思想乃繼承自老子。但牟宗三先生分析老、莊二者之間,於人則有風格之異,於表達則有方法之異,連帶的在義理上有著形態之差異。在他看來,老子採分解的講法,而在形態上對萬物之存在有一根源性的說明,莊子則為詭辭玄智之描述法,表現為辯證的融化,而在形態上對萬物之存在並無根源性的說明,純為境界形態之形上學。老、莊之「道」,在形態上的差別,前者是「動觀則有」,後者是「靜觀則無」。 然而如果我們認同人性論與形上學之「內容」存在著發展性的關係,則牟先 生所論老子「動觀則有」的形態終須拆解,而實現為境界形態之形上學,可與莊子「靜觀則無」的形態圓融玄合,基本上,亦可接受此一觀點。換言之,「道心」存在的昇進為「道」之常,乃理解牟先生之詮釋觀點,所應先決的決定者;而「 辯證的綜合」之前,必有「超越的分解」,此所謂辯證在工夫上說,而工夫原基於本體而來者。 關於具體實踐工夫之生命境界的實現,吾人深為同意此中之勝義。但是否在內容上,將「境界」(道心與價值意味的物自身)與「道」之存有等同不分,則宜可討論。 依筆者見,道心「以明」確實能轉化「氣化」生身之限制, 而如如的實現完成。但這是人性的實踐論,可為整體秩序盡心力,卻必須在根源的價值理序之前保持一貫的虛靈與謙退。而如果原則上,將「以明」與「氣化」融為一體,其體性源始即為實現根據,並定位其恪守整體之「自然常道」的職責,則「境界」與「存在」具體為一,部分與整體乃含具關係,而可以發為「價值的存有論」的義理詮釋系統。 即源於這樣的理解,本文將試圖從莊子的<齊物論>中作出說明。 二、天籟:萬竅與風之自然 ——存有之根源的開顯即是存有的真實 莊子在<齊物論>以理境清發的「天籟」說作為全篇之引子,其中寓意,值得深刻的詮釋。文曰: 南郭子綦隱机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 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机者,非昔之隱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女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子游曰:「請問其方。」 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寥寥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鈃,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 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 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此子游發問道:「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而獲得其師子綦之稱善,但所以稱善之故,則在於子游能識察出眼前所現之轉變,而構成其問題意識。然子游實未能體會其師「喪其耦」之生命狀態,而以之為生機不再、死灰其心,故而起疑生問。此子游之心理,正顯示驅使形體作為之上,有一主使制作之心靈,一旦此心靈不起主斷之作用,則人生立刻頓失舵手。然而子綦之生命境界並非子游所得及知,彼知「喪其耦」——超越主客相待之對偶性思考——所開展的是「吾喪我」的自我超越之明覺。而子綦亦不愧為善導之師,乃以「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豁顯客觀理境之探討。 子綦以萬竅怒呺譬況天籟義,而子游終未能體會,於是指物作解道:「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此見子游始終以主客對立之思考,著於物類形跡而未能渾化。而子游之言:「敢問天籟?」其實暗指著風的存在,只是其師子綦心中分明,而以疑問語句暗示著說:「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來回應子游之問。茲由子綦之回應看來,顯然並不以風為怒(努)發者,而更精確的說,當該是:天籟之境中,風並無優先性。筆者以為子綦先前所言風之無作而作,不能指實的理解為自然物理之義,方能與「怒者其誰邪?」所涵風無優先性的意思一致。而「風」之「無作」而「作」,乃表示「吾」之工夫明覺由「尚未呈現工夫作用」到「喪我」之超越主客對立之我執的踐履過程。 王邦雄先生認為: 蓋風透過萬竅怒呺,以表顯與完成其自身,吾人亦可透過天地萬象,以上體天道的存在。以天籟超越經驗界,故以「怒者其誰邪」的反問,以逼顯天道的存在。……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