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气象学史

分工合作 杨 泽 20071348025(主题确定、文字收集、ppt润色) 杨 奕 20071348026(讲解) 杨钧峰 20071348027(联络员、精神支持) 杨彭怀 20071348028(图片收集) 杨文夷 20071348029(讲解) 张 弛 20071348030(图片收集、资料整合、ppt草拟) 张 磊 20071348031 (主题扩充-人影) 张 晖 20071348032(文稿审阅、资料收集-冰川-未采用) 1.源远流长的中国气象学史 2.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历史 源远流长的中国气象学史 前言 殷商时代 周朝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 秦汉时代 三国、晋和南北朝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民国以后 结束语 前言 近代中国的气象学术大都来自西方,所以有很多人误以为中国古代没有气象学。的确,中国古代并没有出现过类似古代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气象通典(Meteorologics)这样比较系统化的气象学著作,也没有长期性气温和雨量的数值性纪录(直到十九世纪以后才有)。 但是,我们如果研究中国地下出土的材料和古代的文献纪录,就可看出中国人比西人更早从事于风场、云、湿度、雨量及一些天气现象的实际观测和观测方法的研究,在数千年中也曾经保存了相当完整的长期气候纪录,而且较西人更早将一些天气现象的成因加以合理地解释﹔ 并累积了世界上最丰富的占风候雨的气象谚语。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并不是没有气象学,只是近三百年来才落于西人之后而已。 殷商时代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与天气状况有极密切的关系,中国先民的气象知识便随农业发展而不断累积。殷商时代的农业已很发达,故气象知识相当丰富。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十万片甲骨卜辞中,载有启(晴天)、大雨、猛雨、疾雨、足两、多雨、毛毛雨、小雨、大风、雾、雪、霰以及风雨来自的方位等,并有四方的风名,如称东风为劦(音协),南风为山兀(音凯),西风为夷,北风为(音寒)。 殷墟甲骨卜辞中不只载有事前的猜测,也有事后的实际天气概况。例如庚丁三年(公元前1217年)时纪录三月的气象卜辞为: 乙丑,夕(夜),雨。 丁卯,明,雨。(「明」指日初出时) 戊(辰),小采日,雨,风。(「小釆日」指 日将落时) 己(巳),明,启(「启」指晴天)。 壬申,大风自北。 又甲骨文中已有「俔」字(俔作「倪」),俔乃候风羽,能观测风信者,也就是在风杆上系布帛或长羽的最简单示风器,由此可见殷商时代已有简单的测风器。 周朝时期 到了周朝,中国的天文学更加进步。先民将长期观察天文和气象的经验和心得结合在一起,得到长期气象预报原则。如尚书洪范有言:「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月经于箕(箕宿星的位置),则多风,离(附着之意)于毕(毕宿星的位置),则多风。」诗经有言:「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又由长期观察自然界各种现象、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得到预测天气变化的要领。如诗经有言:「上天同云,雨雪雰雰」,言天将下雪时,云层色彩略带红色,在中国北方确实常常有这种情况。又云:「天将阴雨,鹳鸣于垤(蚁)。」这是因为天将阴雨时,蚂蚁乃成群出穴,鹳鸟就食之,乃鸣于其上的缘故。诗经又云:「朝跻于西,崇朝其雨。」意思是说早上西方有虹出现时,立刻就要下雨,此乃因为中国北方的天气变化一般皆由西向东移动的,故西方有雨时,往往就会向东移过来。 诗经又言:「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大意是说「就像那下雪,先下的是霰」,也就是说,下大雪之前,雪先集聚成霰(霰又叫做霄雪,指水雪杂下),然后才降大雪。此为中国先民对降雪和降霰关系的最早描述。 尔雅又言:「地气之发,天不应曰雾。」说明地面水分向上蒸发,若无法充分扩散出去,则即形成雾,以今日而言,它的确是雾的成因之一。 又周书金滕篇以及竹书纪年卷下曾经描述周成王二年秋,台风袭击长安东郊的情形,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台风纪录。 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的500年间,正是史家所称诸子百家争鸣,学术思想非常发达的时代,有关气象学识思想方面的文献也大为增多。范子计然有言:「风为天之气,雨为地之气,风顺时而行,雨应风而下降,命曰:天之气下降,地之气上升,阴阳交通,万物成矣。」可见春秋初期中国人已初步了解自然界风和雨的关系,以及水汽蒸发的雏形观念。而管子度地篇中曾经论述四时气候影响到作物,而间接影响到人类健康与疾病的情形;250年后,西人希卜克拉帝(Hippocratus)也在空气、水与地(Airs, Water and Place)中论述气候影响人类生活的情形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