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参考文献及其着录格式 - 林业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如: 蒋彭年. 1982. 土的本构关系[M]. 北京:科学出版 社,105. 刘延惠,王彦辉,于澎涛,等. 2011. 六盘山主要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及其分配[J]. 林业科学研究,24(4):443-452.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3 参考文献著录的注意事项 1)正文中参考文献的标注要正确 a.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码的文献序号不能错乱。多次引用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献,只编1个首次引用的序号; b.同一文献中不要混用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这两种不同的体制,如“张某(2012)[1]认为…”; c.文献表中的序号与正文中的要一一对应。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2)文后参考文献表的表题为“参考文献”,不要用“参考资料”或“主要参考文献”等。 3)参考文献表中原则上要求用文献本身的文字著录。每条文献的著录信息源是被著录文献本身。网络信息依据特定网址中的信息著录。 4)参考文献表中,每条文献的著录项目(“任选”项除外)应齐全。 5)参考文献表中,著录符号应正确。国标中规定著录用符号,它只是著录参考文献用的标志符,所以,不要从汉语标点符号的意义去理解。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4 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外国作者姓名的表达 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按规定,责任者都采用姓前名后的形式,姓氏的字母全部拼写,名缩写为首字母。 不同国家的姓名表达习惯有很大差别,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前苏联国家、泰国、北欧(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冰岛)等习惯是名前姓后,还有阿拉伯国家、埃及等也是名前姓后;中国、朝鲜、越南、匈牙利、日本等习惯采用姓前名后的形式。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5 存在的问题 不是亲自阅读过的文献,照搬某一文献的其他参 考文献。 整段引用。 “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混用。 整段抄袭而不标注参考文献。 不按顺序标注,经常是对论文修改后 ,不重新调整参考文献序号的顺序等。 将众所周知的教科书类中的一般知识性内容或某些陈旧的资料作参考文献。 缺乏最新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著录参考文献的目的与作用 1)反映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反映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2)便于将本论文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在论文中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则他人的成果将表示得十分清楚。这不仅表明了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也避免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 3)有利于节省篇幅。 4)著录参考文献还能起索引作用,便于读者检索和查找相关文献。 5)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进行情报研究和文献计量学研究。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参考文献著录原则 1)只著录最必要、最新的文献。仅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并在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无特殊需要时,不必罗列众所周知的教科书类中的一般知识性内容或某些陈旧的资料。 2)只著录公开发表的文献。公开发表是指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报刊或正式出版的图书上发表。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一般不宜列入参考文献表。不能公开的内部文件和资料,更不能作为参考文献。 3)采用标准化的著录格式。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著录方法和要求 论文中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国际上流行的有许多种,而我国国家标准GB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推荐2种著录制度,即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我国科技期刊大多采用顺序编码制,也有少量期刊采用著者-出版年制。 下面主要介绍顺序编码制的著录格式。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3.1 文内标注 1)在引文处,按引文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连续编码,并将数码置于方括号中,视情况,将数码连同方括号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 森林的功能不仅是提供木材,更是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21世纪森林经营的目标主要是培育健康稳定的森林,其核心是强调创建或维护最佳森林空间结构[1]。林分空间结构决定林木间的竞争态势及其空间生态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林分的稳定性、发展的可能性和经营空间的大小[2]。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近年来,有关混交林空间结构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一般从3个方面入手进行完整描述:树种的空间隔离程度,或林分的树种组成和空间配置情况(描述非同质性);林木个体大小的分化程度,或树种的生长优势程度(描述非均一性);林木个体在水平地面上的分布形式,或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描述非规则性) [3-11],但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分析天然林空间结构和北方人工林空间结构,而对南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