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帛书易传天人道德观发覆——对孔子天人道德思想及其.doc
帛书易传天人道德观发覆——对孔子天人道德思想及其
摘要:本文通过对帛书易传《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四篇的分析,认为帛传四篇为孔子《易》论,其中包涵着《论语》、《孔子集语》、传世本《易传》等反映 孔子思想的传世文献所隐微罕见的天人道德观念;帛传四篇表现了孔子在涵括三代以至春秋新旧天人观念的基础上对于天人内涵的初步的哲学改造,反映了孔子将传统的主宰之天转化 为道德之天、并将传统的主体对于形上存在的外在超越关系转化为内在超越关系的致思取向,从而凸显了孔子作为当时敏锐而深邃的思想家的形象;帛传四篇所涵具的孔子天人道德思 想补足了三代天命德政观与思孟天道性命思想之间的逻辑缺环,是经由曾子(《天圆》)而达 致《中庸》、郭店儒家简、《孟子》乃至传世本《易传》所体现的天道性命思想高峰的理论 根据。
关键词:孔子 帛书易传 天命德政观 天人道德观 天道性命思想
On The Viean in Yi-Zhuan on Silk——Reviean and Its Inheritance and Transmittance
Summary:This thesis,after analyzing Er-San-Zi-u-He and Zhao-Li in Yi-Zhuan on silk,holds that the four articles mentioned above records Confucius statements about Yi-Jing,the statements contain the vieoral betan hardly seen in the bibliography on Confucius.The four articles shoinarily philosophical transmutation on the vieoral betan made by Confucius on the basis of the ideas of heaven and human formed from Xia,Shang,encius;they mit on the heaven and human from Zeng-Zi to Zhong-Yong,the Guodian Confucian Slips,Mencius and Yi-Zhuan handed do ancient times.
Keyoral betan/ the thought about the principle of heaven and nature and destiny
引 论
关于天人相与的思想,是儒家哲学中古老、丰富而且一贯的内容。《尚书·尧典》所谓“允 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大禹谟》所谓“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仲虺之诰》所谓“钦崇天道,永保天命”,《汤诰》所谓“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乃至《文侯之命》所谓“昭升于上,敷闻在下,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等等,均在道德意义上将人事政治系于上天,表明二王三代业已对天人相与问题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析而言之,先秦儒家天人相与观念的内涵是存在着历史演变的。西周以上所谓“天”乃是外 在于人的神格的主宰之天(亦称“上”、“上帝”、“皇天”、“皇上帝”等等),对于整个 形下世界具有叙典、秩礼、命德、呈祥、讨罪、剿命、示警、降灾等全能作用和绝对权威,而人则基本上完全受制于天;虽然其时也有所谓“天难谌,命靡常”①、“天不可信”②一类或疑之论,但其思想实质乃在于强调人面对 兴替的世事应该更加笃守“一德”,以图“克享天心,受天明命”③。根据当时笃信天命、强调以德政获天固命的普遍观念,可以将三代天人相与思想概括为天命德政观。
降及思孟,“天”作为形上道德存在以及性与天道在道德意义上相契合的观念逐渐凸显,“ 天”的主宰性基本上被道德性所替换,人相对于“天”的受制性也不断转化为道德主体性,儒家天道性命观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范畴均已形成。
显而易见,在天人相与这一思想框架之内,思孟天道性命观与三代天命德政观之间存在着较 大的差异,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有关儒学史的研究对于这一转变的根据并没有给出充分合理的说明,亦即对思孟天道性命观与三代天命德政观之间的中介环节并没有基于扎实的文献 资料得出合乎历史事实与逻辑发展的结论。探讨思孟与三代天人相与思想之间的中介环节,便是本文意图索解的主要问题 6 7 8 9 10 11 12 13 。
传世文献所见孔子天人相与思想
思孟之学的历史传承不难确定。子思及于孔子之世而从学于孔门高第曾参。孟子从学于子思门人而以私淑孔子自居,声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④鉴于这一师承关系,探讨思孟思想的根据当然应由孔子入手。
《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