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未遂犯的应罚性基础与着手判断 - 高点法律网
名 師 啟 試 錄
未遂犯的應罰性基礎與著手判斷
編目:刑法
主筆人:易台大 碩士、律師資格
易台大老師授課以講義內容為準,輔以上課補充筆記整理,可以更精
確地簡化刑法體系;老師也很歡迎有問題的同學於課後留下來討論,
也歡迎寫考古題給老師批改!
◎最新課程請點閱高點法律網 .tw
壹、未遂犯的應罰性基礎
若說故意既遂犯的構成要件是「客觀該當+主觀該當」的結構,未遂犯的構成
要件便是「客觀僅著手+主觀該當」的結構,最大差別在於客觀構成要件,前
者必須齊備所有要素,後者只要著手於構成要件行為之實行 即可,§25Ⅰ所言
「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者,為未遂犯」便是基本特徵。正因為未遂犯客觀
構成要件的放寬,立法者於是在適用範圍與法律效果兩部分加以限縮,因而導
出§25Ⅱ「未遂犯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之規範,並賦予「得按既遂
犯之刑減輕之」的機會。
與故意既遂犯相較,未遂犯的構成要件僅進行到構成要件行為的發端—著手,
至於後續的發展根本不在評價範圍之中,因此要怎麼說明未遂犯的應罰性就是
一個大問題,畢竟我們根本還沒觀察到後續是否確實發生法益的實際侵害呀!
就此而言學理上大多認同未遂犯並未造成法益侵害,而是僅僅引發法益侵害的
危險(=判斷標準),且鑑於僅進行到構成要件行為的發端,因此觀察時點必
須採取事前說(=判斷時點),不應、也不能偷看後續的任何發展(註 1) 。唯一
出現爭論的地方是:究竟應該拿客觀上所呈現的事實,還是行為人的主觀想像
來判斷(=判斷背景)?
一、客觀未遂理論的修正—新客觀理論:主張應拿客觀上所呈現的事實作為判
斷背景,惟並非客觀存在的一切事實(=全知事實(註 2) ),而是一般人對
事實的認知(=一般認知),以及行為人優越於一般人認知的客觀事實(=
優越事實(註 3) ),其實與構成要件行為的判斷方式完全相同。在此筆者要
高點律師司法官班 .tw/
北市開封街一段 2 號 8 樓‧02代表號)
先介紹一組常用的概念:可能未遂與不能未遂。這組概念正是由「事前的
全知事實」所導出的區分。可能未遂指依據事前的全知事實,該行為自始
足以實現客觀構成要件;不能未遂則是依據事前的全知事實,該行為自始
無法實現客觀構成要件。要請注意的是,「不能未遂」的概念不能直接與§
26 畫上等號,而只能算討論§26 的前提。
例:甲基於殺人故意持一把大家從外觀都看得出來是裝有子彈的真槍,
在有效距離內朝乙射擊 (註 4) ,然而槍法失準,乙平安無事。
→首先可以確定判斷時點採取事前說,因此「槍法失準沒打中乙」完全不
在觀察範圍內;此外從全知事實的背景可以得出這是一個殺人罪的可能
未遂 。本案例中並無優越事實存在,故判斷背景是「甲持一把真槍在有
效距離內朝乙射擊」,確實引發生命法益的危險,具備未遂犯的應罰性。
例:甲基於殺人故意持一把大家從外觀都看得出來的水槍,在有效距離
內朝乙射擊,乙除了全身濕透外,當然平安無事。
→判斷時點採取事前說,從全知事實的背景可以得出這是一個殺人罪的不
能未遂 。本案例中並無優越事實存在,故判斷背景是「甲持一把水槍在
有效距離內朝乙射擊」,無法引發生命法益的危險,欠缺未遂犯的應罰
性。
例:甲基於殺人故意持一把沒裝子彈的真槍 (註 5) ,在有效距離內朝乙射
擊,乙飽受驚嚇卻平安無事。
→判斷時點採取事前說,從全知事實的背景可以得出這是一個殺人罪的不
能未遂 。本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