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3课 法西斯轴心形成
温故而知新;经济大危机
1929—1933;人教版世界史下册;建立的背景:
建立的标志:
对内外政策:;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对外则大搞扩军备战。; 法西斯党头目
墨索里尼;墨索里尼率领法西斯党徒
“向罗马进军”得胜后合影;1922年10月国王授权墨索里尼组阁,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建立。图为墨索里尼向意大利国王致敬。;“法西斯”一词来自拉丁文fasces,原指中间插着一把斧头的“束棒”(古罗马使用的权力标志棒),象征有判处笞刑或死刑的权力。;国名\项目;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希特勒检阅忠于他的党徒; 他极富戏剧性的表情变化加强了其滔滔不绝的演讲的气势。在任何公开场合的演说中,希特勒总能以其激昂的情绪、戏剧般的表演,引起听众们歇斯底里的狂热激情,吞噬掉绝大多数听众的理智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二、纳粹政权建立:时间、标志、影响
1.纳粹政权建立的标志:
2.纳粹党政权建立的影响: 形成。;3、希特勒恐怖独裁统治的表现;1933.2国会纵火案;焚毁进步书籍;犹太人只能乘坐特定的有轨电车;“水晶之夜”(或翻译成碎玻璃之夜,是指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纳粹党员与党卫队袭击德国全境的犹太人的事件。这被认为是对犹太人有组织的屠杀的开始。许多犹太商店的窗户在当晚被打破,破碎的玻璃在月光的照射下有如水晶般的发光,这就是该事件名称的由来。 );德国法西斯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
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遇难者留下的
堆积如山的眼镜;犹太人在欧洲被德国法西斯屠
600多万!!!
600多万!!!
600多万!!!
;①历史原因:; 是法西斯势力的支持者和集中地。
开始标志: 年 月日本
失败
3.法西斯建立的影响: 形成了。
4.对外侵略中国的事件: 和 。 ;“二.二六”兵变; 1936年参加“二二六”兵变的日本青年军官;;“三国”轴心国集团;国 别; ;希特勒与匆匆来访的墨索里尼握手;为什么能形成轴心国集团?;勃兰特惊世一跪
?德国前总理在波兰
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中考连接-------选择题;;3.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
A.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
B.1933年希特勒上台执政
C.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专政
D.轴心国集团形成
4.德国纳粹势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不包括 ( )
A.骗取中下层人民的信任
B.获得统治阶级和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C.迫害犹太人
D.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和种族狂热
;5.下列国家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先后顺序是
① 德国 ② 意大利 ③ 日本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6、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支持者和集中地是
A.日本议会 B.日本内阁
C.日本枢密院 D. 日本军部
;
7.意大利法西斯专政,建立于
A、1922 B、1933
C、1935 D、1939
8.“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建立最主要目的是
A、加强合作
B、对付苏联
C 、对付英、法、美
D、争夺世界霸权的共同利益的需要;9.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共同点不包括
A.由法西斯党控制政权
B.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C.对外推行扩张
D.疯狂扩军备战
10.日本的法西斯主义不同于其他法西??国家的主要特点是
A.对外推行扩张 B.反对共产主义运动
C.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D.以军部为核心;
; 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打击下,美国为什么能够采用国家干预经济方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