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孔、轴公差带数量众多
外径千分尺 测板千分尺 数显高度千分尺 万能测长仪 万能工具显微镜 游标卡尺 千分表 内经指示表 1米测长仪 二.光滑极限量规检验 1.光滑极限量规的作用与分类 量规:是一种无刻度的定值专用计量器具,有通规和止规。 作用:孔、轴实际尺寸和形状误差的综合结果可用光滑极限量规检验。 Dmax 检验孔的量规——塞规 环规 检验轴的量规——卡规或环规 通 通 通规:模拟孔、轴的最大实体边界,检验工件的体外作用尺寸是否超出最大实体尺寸。 止 止 止规:检验工件的实际尺寸是否超出最小实体尺寸。 按用途分类: 量规 工作量规 验收量规 校对量规 工作量规:加工过程中供操作者使用的量规。其通端和止端分别用代号“T”和“Z”表示。 T Z 验收量规:检验部门或用户验收产品时使用的量规。 与操作者所用相同类型且已磨损较多但未超过磨损极限的通规。操作者自检合格,检验人员验收时也合格。 校对量规:用以检验轴、孔用的工作量规或验收量规的量规。 校通—通(TT)量规(新的通规通过则合格)校止—通(ZT)量规(新的止规通过则合格)校通—损(TS)量规(通规不通过则合格) 2.光滑极限量规的设计原理 光滑极限量规设计应符合极限尺寸判断原则,即泰勒原则。 是指孔或轴的实际尺寸和形状误差综合形成的体外作用尺寸(Dfe 或 dfe)不允许超出最大实体尺寸( Dmin 或 dmax ),在任何位置上的实际尺寸(Da 或 da)不允许超出最小实体尺寸(Dmax 或 dmin )。 孔、轴合格条件: 孔: Dfe ≥ Dmin 且 Da ≤ Dmax 轴: dfe ≤ dmax 且 da ≥ dmin 通规通过,止规不通过,表示 工件合格。 光滑极限量规的定形尺寸及其公差带 a.孔用工作量规的定形尺寸 通规:被测孔的下极限尺寸, 止规:被测孔的上极限尺寸 b. 轴用工作量规的定形尺寸 通规:被测轴的上极限尺寸, 止规:被测轴的下极限尺寸 c.工作量规的尺寸公差和公差带 工作量规的制造公差T1 和通规尺寸公差带中心到工件最大实体尺寸之间的距离Z1(通规需留出适当的磨损储量),按工件的标准公差等级确定。 孔用量规 轴用量规 d.工作量规工作部分的几何公差 采用包容要求,几何公差为定形尺寸公差的 50%。 光滑极限量规工作尺寸的计算步骤 a.从国家标准《极限与配合》即(附表2-2、附表2-3 、附表2-4 )查出孔或轴的上、下偏差,并计算其最大和最小实体尺寸,它们分别是通规和止规工作部分的定形尺寸。 b.从GB/T 1957-2006(附表2-12)查出公差 T1 和通规的磨损储量 Z1 值。 c.画出量规公差带图,确定量规的上、下偏差,并计算量规工作部分的极限尺寸。 作业: 教材P40,2-5, 2-7, 2-8, 2-9, 2-10 按时交作业,过后不收,作业质量计入平时成绩! 孔:内表面 轴:外表面 三.配合种类及基本偏差的选择 1.配合种类的选择 基准制、孔轴公差等级选定之后,进行配合种类的选择。配合种类的选择就是根据机器的性能要求,选定孔轴间的配合性质。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渡配合? 选择配合种类时应考虑如下主要因素: (1)孔、轴之间是否有相对运动 有相对运动,必须选间隙配合;无相对运动且传递载荷(转矩或轴向力)时,应选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小过盈或过渡配合传递载荷时,必须加键或销等连接件。 (2)孔和轴的定心精度要求 当对孔和轴的定心精度有要求时,不宜采用间隙配合,通常采用过渡配合或小过盈配合。 总体来看,配合种类可按下述选择: 间隙配合:工作时有相对运动、要求装拆方便的孔轴配合。 过渡配合:既要求对中性,又要求装拆方便的孔轴配合。 过盈配合:保证固定或传递载荷的孔轴配合。 2.配合松紧的其它考虑 配合种类选定之后,间隙大点还是小点?过盈大点还是小点?需考虑如下因素: (1)过盈配合中的过盈量大小 利用过盈传递转矩时,转矩越大,则配合的过盈量应越大。 另需考虑材料的许用应力、装拆条件、工作温度 。 (2)间隙配合中的间隙大小 确定间隙配合的松紧程度,应考虑运动特性(滑动、转动、摆动等),运动条件(高速、低速、高温、常温等)及运动精度等。 (3)过渡配合的松紧程度 确定过渡配合的松紧程度,应考虑对定心要求及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