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中国利用开发土地发展农业的智慧.doc
古代中国利用开发土地发展农业的智慧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马执斌 ?
?
帝王为什么要祭祀社稷呢?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德论》中的《社稷》篇总结前人的看法,说:“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地;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这种说法,被后世学者普遍接受。
?
古时候,人们还以“社稷”象征国家。有人说:“国家灭亡引起社稷祭祀的变迁,也许正是人们要把国家称作社稷的一个原因。”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有句老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即老百姓以吃饭问题为头等大事。土地生长出来的谷物,历来是中国人的主食。有土地、有谷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国家自然太平无事,统治者就可以稳坐江山。这才是以社稷象征国家的真正原因,也是历代帝王祭祀社稷的真正原因。《论语·宪问》中说:“弈善射,奡荡舟,具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历代帝王除祭祀社稷以外,还在孟春亲手扶犁耕田,提倡务农,最终的目的在于“有天下”。
?
虽说中国自古以农业为立国之本,但是我们打开中国地图就会发现,西部是高山、沙漠,东南部丘陵起伏蜿蜒,仅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一带有平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并不好。中国历来就以人口众多著称,如何利用和开发土地多种谷物,解决吃饭问题,一直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头等大事。古代中国人民在利用和开发土地方面表现出来的卓越智慧,令人赞叹。
?
一、用养结合,保持“地力常新壮”
?
农业的本质,归根到底,就是人类通过劳动,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的过程。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要受温、光、气、热、水等自然条件的制约。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及沿海地区,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大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上述地区都发现有原始农业的遗存。原始农业是人类由获取经济向产食经济转变的分水岭。
?
最初的农业耕作制度是生荒耕作制度。人们砍倒一片树林,再点火烧荒,然后耕地、播种、收获。因为农作物生长要靠地力,换句话说,就是吸收、消耗土地蕴藏的能源。所以,种过一茬农作物的土地,由于地力耗尽就要抛荒,再砍另一片树林,点火烧荒,然后耕地、播种、等待收获。在农业的初始时期,人少荒地多,采用生荒耕作制度是行得通的。
?
当然,砍伐、种植过的土地永久抛荒是不必要的。抛荒地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由于自然能源的投入,使荒地上的自然植被复苏而恢复地力。这样的地叫熟荒地。开发熟荒地比开发生荒地省力,于是,人们发明了熟荒农作制度。
?
在熟荒农作制度基础上,人们为了加快恢复土地而实行周期更短、更有次序地轮种轮休,于是,发明了休闲耕作制度。休闲耕作制度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在合理使用土地上,用养结合的智慧。
?
采用休闲耕作制度,土地休闲的长短,取决于地力恢复的年限。在古时候,地力恢复有四条途径:一是自然能源的投入,也就是靠阳光雨露的温暖滋润,荒地上自然植被的复苏可使地力地得到恢复。再是劳动能源的投入,即通过人工对土地的耕翻和耘蓐,改善土壤的生产性能。我国北方气候干燥,土壤水分蒸发率高,耕翻耘蓐,使土壤表层形成由细土粒组成的覆盖层,切断土壤蒸发孔道,从而保持土壤水分,有利植物生长。三是人工施肥技术的发明。人工施肥能够有效地延缓土地贫瘠速度,,尽快地恢复土壤肥力,是适应农业发展而产生的一项重要的农作技术。
?
人工施肥技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从考古资料上看,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最早有施肥痕迹的遗址是浙江吴兴钱山漾。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大约5000年。在这一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木制千篰。这是一种至今仍被浙江杭州、嘉兴、湖州一带农民普遍使用的戽水、捻河泥的工具。戽斗,是一种木制的小桶,形状略像斗,两旁有耳,可以系绳,两人合作引绳提斗汲水。吴兴钱山漾的先民们,用戽斗汲取河中泥水灌田,河泥含有大量的有机质,能通过土壤自然的化学、生物机能,转化为可供农作物直接吸收的无机肥。这说明我国南方地区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萌发了人工施肥技术。在西方直到中世纪,大多数庄园农田仍然不讲究施肥。
?
我国北方地区施肥技术出现于何时,目前尚无考古资料证明。据胡厚宣先生研究,甲骨卜辞中的“? ”及“? ”字,就是“屎”字。武丁时期有一条卜辞,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在武丁某年十三月的庚辰日占卜,问由庚辰起到第四天癸未日,在西郊平野的田地上,施用粪肥,将来能否得到丰收。”这类的卜辞,胡厚宣先生找出近二十条。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我国人工施肥的最早记载。武丁是殷王盘庚的三世孙。到西周时期,人们还知道使用绿肥来提高地力。《诗经·周颂·良耜》说:“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荼是陆草,蓼是水草。荼蓼在这里是泛指田间的杂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磨快你的锄头,锄掉田间的杂草,杂草腐烂了,田里的庄稼也就旺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