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章水环境监测09-3
3.3 水体自净作用 概念及机理 衡量水体自净的指标 学习河流自净规律的意义 3.3 水体自净作用 (一)概念: 当污染物进入河流以后,在污染物流入处的水质就会恶化,但随着河水向下游流动,其水质逐渐变好,当流经一定距离后,河水水质可以恢复到原先的状态。 (二)机理: a、物理过程 * (稀释、吸附、沉淀等) b、化学过程 (氧化还原、分解化合等) c、生物化学过程 * (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藻类的光合作用等) 3.3 水体自净作用 3.3 水体自净作用 3.3 水体自净作用 3.3 水体自净作用 3.3 水体自净作用 3.3 水体自净作用 3.3 水体自净作用 3.3 水体自净作用 1、P/H 指数与BIP指数 ——反映水体污染和自净程度 P(Photoautotrophs)代表光合自养型微生物 H(Heterotrophs)代表异养型微生物 3.3 水体自净作用 1、P/H 指数与BIP指数 ——反映水体污染和自净程度 P(Photoautotrophs)代表光合自养型微生物 H(Heterotrophs)代表异养型微生物 2、氧浓度昼夜变化幅度 3.3 水体自净作用 1、P/H 指数与BIP指数 ——反映水体污染和自净程度 P(Photoautotrophs)代表光合自养型微生物 H(Heterotrophs)代表异养型微生物 2、氧浓度昼夜变化幅度 3、氧垂曲线 3.3 水体自净作用 河流(水体)自净是环境科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对不同水体进行考察并掌握各种水体的自净规律,就能充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减轻人工处理污染物的负担,保证水体不受污染,并据此安排合理的生产布局,以最经济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污染源。 3.3 水体自净作用 (一) 概述 1.地下水污染(ground water pollution) 凡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下水水质变化朝着水质恶化方向发展的现象。 2.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凡是人类活动导致进入地下水并使水质恶化的溶解物或悬浮物,无论其浓度变化是否达到使水质明显恶化的程度,均称为地下水污染物。 3.3 水体自净作用 3. 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分类 3.3 水体自净作用 1、地下水硬度增高 促进钙、镁、碳酸盐溶解 盐效应使碳酸钙、镁盐溶解度增大 离子交换作用 含酸废水直接进入地下水 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 2、硝酸根离子含量增高(图) 3、其它组分含量增高:酚、氰、汞、烃类、砷 3.3 水体自净作用 1、地下水污染的特点 隐蔽性 难以逆转性 地下水保护 应以预防为主 2、地下水的污染方式 直接污染 间接污染 3、地下水污染的途径 间歇入渗型 连续入渗型 越流型 径流型 3.3 水体自净作用 当污染物进入地下水,通过与介质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一系列作用,使污染物的组分发生变化,最终被净化。这种使地下水部分或完全恢复但原来状态的过程称为地下水的自净作用。 1、微生物被吸附和衰亡作用 细砂中——分布距离 中砂中——(渗速)—— 粗砂中——(流速)——大于 砾石——或更远 ☆决定因素: 污染微生物种类 渗透条件 初始速度 3.3 水体自净作用 2、微生物分解作用 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污染源的下游形成了不同的水化学带。 3.3 水体自净作用 3.3 水体自净作用 4、物理化学吸附作用 吸附强度取决于: 岩土的性质——矿物成分和新形成的沉淀物种类。 被吸附组分的迁移形成、浓度、PH、Eh值等。 3.3 水体自净作用 4、物理化学吸附作用 吸附强度取决于: 岩土的性质——矿物成分和新形成的沉淀物种类。 被吸附组分的迁移形成、浓度、PH、Eh值等。 小结 地下水污染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地下水污染的特征和途径 径流型 图6 通过废水处理井的径流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规划图 山东 * * * 第三章 水环境监测 (3) 《环境监测》 一、河流的自净作用 一、河流的自净作用 提问:水体自净速度有哪些限制因素? 1、河流的自净作用 — 物理过程 稀释作用: 两种运动方式:一是平流,二是扩散。 (1)平流:河流流速推动污染物质沿着水流方向运动的现象。 Q = V × S 式中 Q — 污染物质的平均流量(mg/m2· s , g/m2· s ) V — 河水的流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