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辛亥革命述评.pptVIP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讲:辛亥革命述评

第四讲:辛亥革命述评 本讲主要问题有: 一,关于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分析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三、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分析 一,关于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分析 (一)为什么要分析这个问题? (二)怎样分析这个问题?——如何建立一个分析框架 (三)实证分析 (一)为什么要分析这个问题? ——理论要求与现实意义 因此,这个问题实际上关系到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即历史是否有客观规律性的问题。 从现实来看,有人又明确提出了“告别革命”的观点。 “20中国的第一场暴力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当时中国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康梁所主张的“君主立宪”之路;一是孙中山主张的暴力革命的道路。现在看来,中国当时如果选择康梁的改良主义道路会好得多,这就是说,辛亥革命是不必要的。这样,我就否定了孙中山最重要的革命业绩。” ——摘自《告别革命》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革命发生的基本观点: 1,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它 “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 ——《列宁选集》第2卷,1995年版,第487页 2,进一步地, 危机之“成熟”最明显标志是什么呢?列宁明确指出,就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和“上层不能”照旧统治下去。 ——具体论述请见列宁:《第二国际的破产》(1915年),《列宁选集》第2卷,第620页 3 革命根植于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发展状况,并且有明确的阶级内容。 “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革命,同时也采取各种附带形式——表现为各个阶级之间的冲突,表现为意识的矛盾、思想的斗争等等。”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3页 4 此外,革命之发生离不开革命者的主观努力。 我们现在就可以建立一个关于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分析框架了: 1、统治危机方面(——“下层不愿”)。 2、统治者对危机的应对方面(——“上层不能”)。 3、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求与阶级基础方面。 (三)实证分析 1,民族危机加深和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危机方面) 民族危机:1901年9月帝国主义列强与清政府签定《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 图为日俄战争中战后的断壁残垣 具体而言,它表现在: (1)政治控制进一步加强。 (2) 边疆危机再次显现。 (3)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一步加深。 录陈天华《猛回头》片段: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视黔桂;德意志,领胶州,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还有我分?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于是陈天华问到:“朝廷固然是不可违拒,难道说这洋人的朝廷也不该违拒吗?” 社会危机: 晚清最后10余年间,巨额赔款加上“新政”的繁浩支出,使财政开支激增4倍多。各种旧税一再追加,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从中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 社会危机集中表现在“民变”的急剧增多。据统计,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竟多达1300余起。 甚至当时主张保皇的梁启超也这样写到:“中国亡征万千,而其病已中于膏肓,且其祸已迫于眉睫者,则国民生计之困苦也.……万事皆可忍受,而独至饥寒迫于肌肤,死期在旦夕,则无复可忍受。所谓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沧江(梁启超):《论中国国民生计之危机》(1910年),《国风报》第1年第11期 2,清末新政及其失败(统治者对危机的应对方面) 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主要有:改革官制,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新的中央行政机构;裁汰绿营;颁布商法、商律;1906年正式废除科举,并鼓励留学;特别是,1906年被迫宣布了“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又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13名大臣中满族竟有9名,皇族又占其中7名,被讥为“皇族内阁”,标志着“新政”已走入死胡同。 这里问题的关键是:清末新政的失败是否必然? ——运用矛盾分析法之一例 相比英、日等国,晚清又存在两对相对特殊的矛盾: 一是满汉矛盾 二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911年5月,长沙海关税务司伟克非给总税务司安格联的信中写道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