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山 概 论 - taoyuan-webdesign 协联资 .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登 山 概 论 - taoyuan-webdesign 协联资

第一章 登 山 概 論 Introduction 課程目標 A(1)(2) 世界登山史 台灣登山史 世界的山 台灣的山(3) B C 試討論…… 1.過去,人對山的認知是甚麼? 2.甚麼樣的人最早開始走向山?為甚麼? 3.登山戶外活動其真正意義為何? 4.您知道台灣有那些山嗎? 5.從事登山戶外活動,應學習那些知識、技能? ◎參考資料 (1)世界登山史 在17世紀初期前,西方世界的人類對山有絕然負面的看法,認為山破壞了地面平整之美,而且阻礙人類的往來貿易,其險惡起伏的地形是對文明人類非常不友善的,在比較落後的地區,山往往被認為是神靈或惡魔居住之所,是人不可踏入的禁地,當然這期間也有少數的人從事登山活動,但一直要到十八世紀末,人類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山。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在英國開始,所有的〝科學〞也受到人們的重視。此時城市慢慢地受到工業的污染,英格蘭被稱為”黑暗的撒旦工廠”(DARK SATANIC MILLS)灰矇矇的山則漸漸地被認為是光明之地。 在CHILDE HAROLD穿越阿爾卑斯山區的朝聖之旅後,許多英國國教的牧師也隨著他的腳步出發往阿爾卑斯山。這些早期的登山者中有許多的自然學家,他們登山的目地本來是為了科學,但當他們在山中發現了這些超越科學的美景時,他們被深深地感動了。 1760年日內瓦的科學家HORACE BENEDICT DE SAUSSURE ,提供一筆獎學金給第一位登上阿爾卑斯山區最高峰白朗峰(MONT. BLANCO 4807M)的人,結果在26年後1786年的8月8日由24歲的瑞士人JEAR-JACQUES BALMAT 首登成功。 然而登山成為一種運動則是從1857年EDWARD WHYMPER在倫敦成立第一個登山俱樂部THE ALPINE CLUB OF LONDON 開始,英國維多利亞王朝的紳仕們,開始將登山做為他們的休閒活動,而這些英國人在卓越的瑞士及法國嚮導的幫助下成為登山的主力,幾乎所有阿爾卑斯山的主峰都被征服了,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是 WHYMPER在1865年與七位隊員征服了馬特洪峰。這十餘年在登山史上稱為阿爾卑斯的”黃金時期”同時,奧地利成立了ALPENVEREIN 登山俱樂部,瑞士成立了ALPENKLUB 登山俱樂部,義大利成立了CLUB ALINO ITALIANO 登山俱樂部,法國的CLUB ALPIN FRANCIS 及德國的THE DEUTSCHER ALPENVEREIN ALPENVEREIN 登山俱樂部也相繼成立了。 黃金時期之後,就是更為成功的”銀色時期”此時期從1890年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止,這時所強調的是登山路徑,而非僅是高峰之征服,由於一次大戰及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登山活動沉寂了一陣子,但在1931年TONI及FRANZE SCHMID攀登馬特洪峰北壁,1936年最危險的EIGER 北壁也被德、奧登山隊征服了,早期角逐首登頭銜的這個人,此時,則變成以國家為競爭的對手了。 (2)女子登山史 在登山運動中,女性一直是個重要的角色。1890年MARIE PARADIS 加入攀登白朗峰的活動。1871年LUCY WALKER 成為第一個登上馬特洪峰的女性。在一次及二次大戰間,女性開始不要男性陪伴的登山活動。1975年第一支全由女性組成的遠征隊其中包括一位35歲的母親,從日本出發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3)台灣的山   AB     玉山/雪山/秀姑巒山/南湖大山/北大武山/大霸尖山/中央尖山/達芬尖山/奇萊山 C (如附件四) 第二章 登山環保 Leave No Trace 課程目標 A. 侵入者的觀念 B. Pack in; Pack out. C. Take nothing only pictures; Leave nothing only steps; Kill nothing only time. D. Leave No Trace. E.山給我們的感動及安慰,要留給千百年後的子孫也能享受 討論題: 人進入大自然時,應持何種態度面對大自然? 當我們從事戶外活動時,那些行為會破壞及污染大自然? 如何做好登山環保?從那些方面做起? 垃圾如何處理? 排洩物如何處理? 如何處理剩餘食物? 如何處理廢水? ◎參考資料 前提:大自然已無法負荷戶外活動人口急速增加 由於人類使用荒野地的需求激增,造成環境相當嚴重之污染,自然環境已無法負荷伴隨健行和露營活動而來的污染。因為戶外活動者的每一項行為,都會對環境造成或多或少的衝擊。在可預期的未來,活動人口的增加對自然環境所造成之破壞,必會降低戶外活動中所得到之快樂與成就感。因此必須更加努力的尋找可以『不留痕跡』(Leave No Trace)的方法,或至少在從事健行、

文档评论(0)

4977212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