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制度框架结构性变迁与社会工作专业战略性地位..doc

社会福利制度框架结构性变迁与社会工作专业战略性地位..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福利制度框架结构性变迁与社会工作专业战略性地位.

社会福利制度框架结构性变迁与社会工作专业战略性地位 2006-05-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刘继同① 【摘要】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现代化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催生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深刻改变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与政策模式,推动社会福利制度创新与福利理论创新。在经济市场化、福利社会化和社会现代化背景下,社会政策概念框架与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框架已初露端倪,服务政府与服务社会,福利社会与追求生活质量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创造难得历史机遇,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教育者扮演基础性角色,发挥主导性作用。 【关键词】社会转型福利社会化政策 福利制度创新 社会政策框架 社会工作角色 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催生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并成为推动福利制度创新和福利社会化政策出现主要动力源泉,反映社会结构分化状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处于史无前例的快速结构转型时期,社会环境、经济结构、劳动关系、收入水平、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等领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社会结构转型既是结构化社会关系分化变迁,又是各类社会组织结构功能角色地位变化,既是阶级结构与社会利益调整,又是重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过程,核心与实质是重构“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是有计划变迁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社会过程。不言而喻,在结构转型与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是核心部分。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标是培育发展劳动市场,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改变企业办社会状况,将企业社会职能剥离出来,形成优胜劣汰和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为此优化组合、择优上岗,特别是劳动、工资、社会保险三项制度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彻底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见端倪,就业者面临的社会风险急剧增大。与此同时,政府功能角色定位也发生变化,政府改革、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和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事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物质文化需要,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并且为现代政府职能角色地位科学定位创造适宜社会条件。在此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环境变化,以及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转变,从不同角度有力推动社会福利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并且导致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应运而生,1980年代中期社区服务的异军突起和蓬勃发展,对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形成产生直接重大影响。 福利社会化政策实质是充分调动国家、市场、社区和家庭力量,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兴办社会福利事业,改善民众生活状况,及时有效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经历萌芽、诞生、发展和成熟的发展过程,成为政府最主要的社会政策。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实践分为六大层面:一是国家、市场、社区、家庭、个人共同承担社会福利责任,形成中国的“福利多元主义”;二是社会福利政策目标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结果平等让位于机会均等;三是社会福利服务对象由老弱病残孤寡扩大到所有公民;四是广开门路,多渠道筹集社会福利资金,促进福利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五是提供物质保障、收入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心理保障,扩大社会福利服务的范围,发展内容广泛的福利服务;六是改革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与政策模式,加强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领域中的国际合作[1]。实践证明: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既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又反映中国社会转型发展阶段。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十多年不懈努力,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实践已取得世人注目的辉煌成就。 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实践和社会工作教育恢复重建发展最基本、最重要和最深远的社会后果是社会政策框架形成,社会政策框架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开始具有实质性社会、理论与政策意义。1990年代以来,宏观社会环境、中观社会组织与微观个人生活方式均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国家、市场与社区三足鼎立关系框架清晰可见,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性社会”已经形成[2]。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运动,特别是民政系统推动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创新与发展实践经验显示:传统以工作单位为基础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剩余性福利政策模式正在发生结构性、革命性变革: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政策框架与社会福利制度框架已初见端倪,其最主要的标志有五:一是国家、市场、社区、公共领域相互促进的结构化关系模式基本形成,初具现代社会体系的结构功能;二是社会政策概念、社会福利理念、社会保障概念、专业社会工作等理论价值观念相继出现,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模式开始影响决策者与管理者[3];三是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经济生产与社会消费,经济市场与社会市场之间

文档评论(0)

4253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