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豆不同栽培方式对其产量效益影响
大豆不同栽培方式对其产量效益影响摘要:吉林省是粮食大省,但大豆种植面积逐年下滑,主要原因是单产低,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就相对较低。为了稳定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公顷效益,我们通过两年实践,根据大豆习性,改变传统耕作方式,利用大豆与玉米混种,实行大垄栽培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大豆;产量;栽培;效益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126-2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地位于吉林省长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大二号试验场。地势平坦,黑钙土且土质肥沃。试验用大豆品种是吉育47,玉米品种是郑单958。试验肥料是大豆专用肥,农博士控释肥。
1.2试验设计
试验分三个小区。
1.2.1 处理①区 面积333m2。大豆栽培株距0.5尺,成双行栽培,保苗6600株,折合公顷保苗20万株。肥料使用大豆专用肥,折合公顷用量375kg。
1.2.2 处理②区 大豆与玉米混种。面积333m2,采用大垄种植模式。使原来的三垄变成两垄,在大垄中间种玉米,株距3尺,双株,保苗725株,折合公顷保苗2.2万株。在玉米四周种植大豆,成三行栽培,株距0.75尺,保苗4950株,折合公顷保苗15万株。肥料选用农博士控释肥,免追肥,不铲不趟,用量20kg,折合公顷用600kg。
1.2.3 处理③区 清种玉米。面积667m2, 保苗4000株,折合公顷保苗6万株。
1.3试验方法
本试验设计设三次重复。成熟时从处理①、处理②区中每小区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20株大豆进行生育性状综合分析。最后计算出每小区的大豆与玉米的实际产量,并折算成公顷产量进行效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形态性状的影响
表1 不同栽培模式下的形态性状
处理 密度株
/万株 株高
/cm 主茎
节数 底荚
高度 分枝数
/个 节间长度/cm 茎秆重
/g 茎粗
/cm
① 20 84.6 18.2 9.3 1.1 5.1 7.8 0.517
② 15 80.5 18.6 7.2 1.6 4.8 9.3 0.675
从表1看出,不同栽培模式,其形态性状有很大差异。在处理②区中,其主茎节数,分枝数、茎秆重、茎粗都高于处理①区。其中底荚高度、节间长度、株高,处理①区大于处理②区。从其形态性状分析,处理②区比处理①区更具生长优势。
2.2 不同栽培模式下的大豆产量性状分析
表2 不同栽培方式下的产量性状
处理 单株荚数/个 每荚粒数/个 单株
粒数 单株
粒重 百粒重 理论产量kg/ hm2 实际产量kg/ hm2
① 28.4 2.90 82.1 16.97 20.8 3426.18 3141.45
② 29.8 2.93 86.5 18.33 21.28 2787.06 2553.64
从表2可以看出,在处理①区中,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都低于处理②区。这就说明处理②区由于改变大豆传统种植模式,为大豆生长营造了良好的生育空间,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2.3大豆产量结果的对比分析
表3 不同栽培模式下的产量结果
处理 I II III 平均产量 差异显著性(LSR)法 0.05水平0.01水平
① 3063.90 3111.30 3249.00 3141.45 a A
② 2371.95 2717.21 2571.86 2553.64 b AB
从表3中的产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可见,处理①区的产量显著高于处理②区(0.05显著水平)。但是处理②有混种的玉米,因此采用处理②区栽培模式能更好地发挥其群体的增产潜力。
2.4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表4 不同栽培模式下的产量性状
处理 密度/万株/ hm2 穗长
cm 穗粗
cm 行数 行粒数/个 穗重
g 百粒重g 理论产量kg/ hm2 实际产量kg/ hm2
② 2.2 18.5 5.1 15.2 38.5 206 35.6 4583.29 4263.75
③ 6 17.6 4.7 14.8 37.2 193.25 35.1 11594.8 10320.56
从表4可知,由于降低玉米保苗数,其处理②区中的玉米性状,如穗长、穗粗、行粒数、穗重、百粒重等都大于处理③区中的玉米性状。从实际公顷产量看,处理②区中玉米产量达到处理③区玉米产量的40%。但处理②中是混种,包含大豆的产量。因此它更具优越性。
2.5 不同栽培模式对公顷效益的影响
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高强混凝土强度预测.doc
- 基于新课程愉快教学理论及其实施.doc
- 基于有效资本市场假说文献综述.doc
- 基于服务半径邮政局所服务水平评价.doc
- 基于改进式方法青秀山森林公园环境容量探究.doc
- 基于案例分析人文主义城市复兴特征探究.doc
- 基于村级组织换届对基层组织建设探究.doc
- 基于案例推理第三方物流评价决策系统探究.doc
- 基于案例推理施工成本估算方法探究.doc
- 基于桩锚支护加固某失稳边坡分析探究.doc
- 二零二五年产权式商铺返租投资收益分享与管理协议.docx
- 二零二五年度WTO电子商务全球市场协调合同.docx
- 二零二五年KTV安全设施升级与装修工程合同.docx
- (高清版)DB32∕T 4989-2024 海铁班列服务质量监测与评估规范.docx
- (高清版)DB32∕T 4995-2024 设施蔬菜湿旱轮作技术规程.docx
- (高清版)DB34∕T 2153-2024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管理规范.docx
- (高清版)DB32∕T 4906-2024 科技报告编写规范.docx
- (高清版)DB32∕T 4945-2024 作物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docx
- (高清版)DB32∕T 4973.4-2024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规范 第4部分:人体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监测与去污.docx
- (高清版)DB32∕T 4936-2024 滨海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