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官员拒入股市凸现治市悖论.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官员拒入股市凸现治市悖论

官员拒入股市凸现治市悖论当名义股指迭创八年以来新低、实际股价大面积塌陷之时,中国证监会却因近年来“事实”上治市“有功”而“喜事”连连:先是由副部级机构跃升至正部级,接着前任主席荣任为央行行长,最近又传出以其为核心组建国务院证券委的“风闻”。客观地说,2004年管理层对股票市场确属“呵护”有加―――从年初国务院引入政府信用颁发《国九条》到年末新老证监会主席发表激情演讲等等,无不透出炽热的强市之愿治市之心。然而,洋洋五千余言的最高级别文件仅换来50余天的多头行情,四任主席的“含泪”演讲更只引来不足4小时的盘中反弹。股市缘何如此羸弱?解释千种万条,但笔者有一“另类”观点―――官员拒入股市而设法“驱赶”民众入市的治市政策,有悖于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最终导致民众投资信心的渐渐消弭,入市资金的慢慢萎缩,市场前景的日趋黯淡!换言之,只要官员拒入股市所凸现的治市“悖论”一天不解决,股票市场的阴云寒气就一天不消退,长治久安的艳阳天就一天不出现! 所谓官员,这里泛指区别于一般投资者而能够创造、利用特定资源(特别是政策资源)并对股票市场施加特定影响之人;所谓拒入,或者指应入而未入,或者指要他人入而自己不入,或者指口头上入而行动上不入。有人认为,官员虽未明入但已暗入,怎么能说拒入呢?此论调不值一驳:即便真有官员暗中已入,充其量只说明他认为不公开不透明的市场才值得入,而他自己在“身体力行”的以“三公”原则为基础的市场他却认为不值得入,这不是悖论么?也有人认为,中国股市未来的投资主体应是机构投资者,官员作为个人投资者入市与此“大方向”相符吗?此论调近乎荒谬:一是个人投资者不值得投资的市场难道机构投资者就值得投资?二是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不是凭借吸纳个人投资者的资金才得以设立运作的吗?三是近年来“超常规、跨越式”地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真正带来了股票市场的繁荣稳定了吗?四是管理层“惟机构是从”的发展思路不是“英雄史观”在证券市场的“变种”再现么? 官员拒入股市尽管可以找来种种借口,但它显现的四个悖论表现十分清晰现实: 一、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等高管人员(亦可视作官员)不入股市的悖论 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与全面入世的逼近,各行各业都在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步伐;对证券市场而言,证监会早已提前在“秀”推进国际化的“高姿态”。但一个显著的悖论是:发达国家上市公司高管大多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国际惯例,却为我国管理层视而不见见而不管,以致上市公司“零股董事”现象愈演愈烈并演变成一种带有导向性的潜规则!除极少数老公司或由民营企业改制而成的公司中极少数“老”董事长还持有一定量的“历史遗留问题”股份外,几乎所有新上市公司的新任董事长无一例外地由零股董事长“主政”,与此相应的是零股董事更是名正言顺地“复制”出来(独立董事除外)―――试问,这与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相符吗?诚然,近年来法规政策是“封杀”了公司高管通过低价认购内部职工股而持股的“制度便利”(这是体现公正原则所必须的),但并未封堵他们从二级股票市场购入公司股份甚至MBO的“操作空间”呀,惟一的限制性条款仅是“任职期内不得抛售”;而老总的任职期一般是如此之短,以致大牌企业如四川长虹、三九医药等“开山元老”也仅有不足10年的时间!连上市公司高管都不愿甚至不敢在“短期”内购入并持有二级市场的股份,有何资格要求中小投资者本着“长线是金”的“投资理念”去“分享”贵公司在首发、增发、配股后“必然”带来的“经济增长成果”?自己不买却一定要人家买,这不是强卖硬塞又是什么?这种悖论的存在不禁想“问责”管理层:你们念佛诵经式地说要以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作为一切工作的“重重之重”,为何不做一点点具体工作来修订完善股市制度―――如出台一个“拒不从二级市场购入一定量公司股份者不得成为上市公司董事长”等的强制性规定?难道在13亿国人中还选不出愿意这样做的区区千人作为董事长吗?“零股董事”对公司“赤胆忠心”的“美丽神话”到底要讲到何时才是尽头?! 二、券商与基金的高管人员不入股市的悖论 券商与基金虽从形式上看是股票市场的两员“投资”猛将,但实际上其“将领”根本没入股市;换言之,上市公司基于高溢价的首发、增发等融资之“球”乍看起来是券商与基金在承接,但细想一下他们不过是“二传手”而已,实际接球者主要是中小投资者。先看券商。一方面,除广发等民营色彩较浓的券商外,所有国有独资券商的老总或高管人员均不持有任何券商股份,这实际上成了广发证券必然盈利而南方证券等长期巨亏的注解之一;另一方面,券商虽敢以“天价”(如闽东电力以88倍市盈率)承销发行。但仅是一种“击鼓传花”式的“职业游戏”,并不是入市投资。从这点上说,券商代表的是站立于上市公司一边的供给力量。而非与中小投资者一样构成最终的需求力量;券商老总不愿持有自己公司的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