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新中国建立初期都兰农业开发及随想.doc

新中国建立初期都兰农业开发及随想.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中国建立初期都兰农业开发及随想

新中国建立初期都兰农业开发及随想都兰发展农业的历史,可以上溯至3000年以前。从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中发现的大量农业生产工具及麦类农作物的遗存看,早在公元3000多年前,都兰就已经不再是未经开发的处女地,先民们就已经在这里从事农业活动了。 而将人类在都兰事农记载于史册,则见之于中前清时期。雍正5年(公元1727年),清朝政府曾组织戍边大军在都兰的诺木洪地区从事屯垦。当然,这属于零星的、不见规模、不具时日的权益之举。而可谓之开发,当属民国时期。马步芳政权不仅在都兰的香日德、察汗乌苏、夏日哈等地从事过开荒造地,而且还成立了专事管理屯垦的机构――垦务局,且垦务局的下属机构一应俱全。这表明国民党政府对都兰的农业开发不是一时之举,而有长远打算。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曾任命臭名昭著的孙殿英为“青海西区屯垦督办”,并令其率部赴青海西区从事农业开发。青海西区,可泛指柴达木盆地,但在当时应以都兰为主体。由之也可表明国民党政府没有遗忘对包括都兰在内的柴达木盆地的农业开发。 但对民国时期马步芳政权及国民党政府在都兰所从事的农业开发,我们只能给予不太高的评价:开垦土地有限――解放初整个都兰县仅有1.1万亩土地便是明证。农作物种植数量有限,粮食产量有限,发展都兰农业几无大的作为,都兰的农业经济在民国时期确无大的发展。但值得称道的是,民国时期国民党及马步芳政权在都兰的植树造林却是颇有成就的――解放后矗立于香日德班禅行辕附近及其他地区的茂密参天的大白杨便是马步芳政权植树造林小有“业绩”的见证。 都兰的农业是伴随建国初期新中国对柴达木盆地的开发而得到迅猛发展的。1954年,在柴达木盆地的地质勘探获得突破性进展之后,祖国四面八方的开发大军云集柴达木。柴达木沸腾了。但燃眉之急亦随之呈现:进入盆地的数万开发者要吃饭!但粮食主要靠外运非常困难,路程遥远、运力不足成为瓶颈制约。开发大军面临生存困难。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青海省政府、柴达木工委迅速作出决定:就地取粮――就地开荒,扩大可耕地面积,大兴农业,建立粮食基地,争取粮食自产自给。为达此目的,青海省政府和柴达木工委采取了移民开荒、兴修水利、建立农场及大力提倡、大力鼓励、大力支援当地农民积极发展集体经营的农业经济和国家大量投资、兴办规模较大的国营农场、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等具体措施。这一举措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都兰的农业经济在建国后节节攀升。 对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在都兰发展农业的过程及结果在此均无详述之必要――拙作《柴达木开发史》对之已有涉略。笔者谨想对建国后党和政府在柴达木、在都兰发展农业的两大壮举做简单论述。 壮举之一:大兴农场 从1954年开始,在柴达木盆地相继兴建了规模大小不等的国营农场。到1960年,包括劳改农场、青年农场、职工农场等在内的各种农场达25个。在都兰建起的第一个农场是诺木洪农场,时间是1955年1月。到1960年,都兰县各种性质的农场已有8家。分别是诺木洪农场、香日德劳改农场、香日德农场、怀头可日农场、夏日哈农场、察汗乌苏青年农场、都兰县职工农场和依克高里青年青年农场。在这诸多农场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察汗乌苏青年农场。也许察汗乌苏青年农场没有诺木洪农场那样的辉煌,更没有香日德农场因创造了单产小麦1013.05公斤的全国最高纪录而那样卓有成就和影响,但察汗乌苏青年农场从组建到发展都充满了传奇,充满着感动。 察汗乌苏青年农场的前身名叫察汗乌苏青年农庄。从其名称看颇有从苏联“老大哥”那里学来的味道。该农庄由500名远从河南千里迢迢来到青海的有志青年所组成。青年农庄之所以选址于察汗乌苏,是因为这里的农业较之于盆地的其他地区要有点历史。民国时期的“垦务局”就设置与此。马步芳政权在盆地所建立的专事农垦管理机构――垦务局之所以选建在察汗乌苏,与该区具有发展农业的历史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基础有直接关系。更近一些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新生政权也曾经在该地区建立过农场。所以,当1956年3月18日由青海省政府正式命名的青海省察汗乌苏青年农庄成立时,这里已经具有比较深远的农垦和农业发展的经历了。 察汗乌苏青年农庄坐落于察汗乌苏小盆地东部的旧完小一带。当地政府将这里的1.6万亩荒地指定为农庄的“工作区”。尽管这里是一片荒原,但它却拥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一是水资源丰富,原来已修建的由察汗乌苏河引入的莫河渠纵穿该区;二是这里是地势平坦的小盆地,适宜大机器耕作;三是这里的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宜于谷类作物的生长;四是交通条件较好,便于物资流通供应;五是农庄成立前当地农民在这里已经开垦了千余亩耕地,具有发展农业的基础。因此,尽管在自然环境、气候条件都比较差的地方发展农业困难重重,但凭着500名青年庄员的不屈不挠、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经过几个月艰苦异常的劳作,在农庄成立的当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