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震学实验报告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 地震学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 五 月 二〇一五年六月
填写说明
适用于本科生所有的实验报告(印制实验报告册除外);
专业填写为专业全称,有专业方向的用小括号标明;
格式要求:
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双面打印)或在A4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打印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2.54cm,左右2.54cm,页眉1.5cm,页脚1.75cm)。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具体要求:
题目(二号黑体居中);
摘要(“摘要”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居中,隔行书写摘要的文字部分,小4号宋体);
关键词(隔行顶格书写“关键词”三字,提炼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小4号黑体);
正文部分采用三级标题;
第1章 ××(小二号黑体居中,段前0.5行)
1.1 ×××××小三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1.1.1小四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参考文献(黑体小二号居中,段前0.5行),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参照《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学生实验 心得 在这三个试验中,第一个实验通过求反射系数,这个和书上的公式一样的,当然,还有转换波之类的就不加以讨论了。第二个实验,是横向均匀无趣率介质模型的曲线图,三个数据比较相对照,不同深度的速度不相同,第三个实验是四川汶川地震的时候,各个台站所记录的数据,做出一维速度剖面图,全球由于各个台站接收到的震中距不同,则可以确定震源的位置。运用地震的方法,可以求得各种我们所需要的数据。
学生(签名):
2015 年 7 月 2 日 指导
教师
评语
成绩评定: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实验二 计算核幔边界P波反射、
透射系数
如果在核—幔界面(近似当成平面)以上,下地幔的介质密度及P、S波的速度分别为:5.5×103kg/m3,13.7km/s,7.2km/s;外地核的介质密度及P、S波速度分别为: 9.9×103kg/m3,8.0km/s,0.0km/s。用你熟悉的语言,设计一程序计算P波以任意角度入射时,界面的地震波垂直向位移的反、透射系数,并绘图表示反、透射系数与入射角的关系。
实验原理
二、程序源代码
%下地幔参数
Vp1=13.7;
Vs1=7.2;
P1=5.5*10^3;
%外地核参数
Vp2=8;
Vs2=0;
P2=9.9*10^3;
%下地幔MU1 Lamda1计算
MU1=Vs1^2*P1;
Lamda1=Vp1^2*P1-2*MU1;
%外地核MU2 Lamda2计算
MU2=Vs2^2*P2;
Lamda2=Vp2^2*P2-2*MU2;
%下地幔参数
Alpha1=0:0.01:pi/2;
p=sin(Alpha1)./Vp1;
%中间参数
Eta1=sqrt(1/Vp1^2-p.^2);
Eta2=sqrt(1/Vp2^2-p.^2);
Eta=sqrt(1/Vs1^2-p.^2);
for i=1:158
E(i)=(2*MU1*Eta(i)*p(i))/(Lamda1*(p(i)^2+Eta1(i)^2)+2*MU1*Eta1(i)^2);
F(i)=(Lamda2*(p(i)^2+Eta2(i)^2))/(Lamda1*(p(i)^2+Eta1(i)^2)+2*MU1*Eta1(i)^2);
G(i)=(Eta(i)^2-p(i)^2)/(2*Eta1(i)*p(i));
H(i)=-p(i)/Eta1(i);
I(i)=Eta2(i)/Eta1(i);
Rp(i)=(-G(i)*I(i)+E(i)*I(i)-F(i)*H(i)+F(i)*G(i))/(G(i)*I(i)+E(i)*I(i)-F(i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