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浮针结合针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浮针结合针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浮针结合针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随机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治疗组选用浮针结合针刺夹脊穴。对照组单用浮针不加体针。治疗2个疗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本病进行综合疗效评判。结果:两组治疗后综合疗效评定,总有效率均达到100%,浮针结合针刺夹脊穴组的治愈率高于浮针组(P0.05,性别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301(0.05),说明两组之间年龄、性别及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诊断依据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1.3 病例选择
1.3.1 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2)不限年龄、性别。(3)同意并愿意坚持本法治疗者。
1.3.2 病例排除标准:(1)合并患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和严重可能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2)大块髓核突出引起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者、马尾神经受压者及有其它手术指征者。(3)妊娠或哺乳期的患者。(4)不能准确描述病情的老年患者或精神病患者。(5)不愿接受针灸治疗者。
1.3.3 中止及撤除标准:(1)未按试验方案规定治疗或未完成整个疗程而影响疗效判断的病例。(2)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应中止治疗并记录原因。(3)患者在本研究任何阶段自愿退出。
2 方法
2.1 病例分组:将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且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病人按编码随机抽取方法分为2组,浮针结合针刺夹脊穴组和单用浮针组,各30例。
2.2 治疗方法
(1)治疗组:先予浮针操作,再进行毫针针刺。
(2)浮针法:取穴:首先明确MTrP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肌筋膜触发点)。根据浮针理论,P1点在突出部位相应的棘突旁凹陷中,P2点在患侧梨状肌的体表投影处,P3点在患侧小腿腓肠肌中央的上下或外侧。共有5个进针点:①腰部P1点外侧;②腰部P1点下方;③臀部外侧P2点外侧;④大腿外侧中央段,由下向上;⑤小腿上P3点下方。进针点均距P点3~5cm,方向朝向P点。浮针治疗每次均检查痛点位置后再行治疗。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枕头置于胸下,小腿处垫一小枕头。取一次性使用浮针针具(由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3个备用。医生手指及进针部位用安尔碘消毒。取出浮针,以右手持针,左手固定进针点皮肤,针体与皮肤呈15°~25°角刺入,快速透皮,将针刺入皮下,略达肌层。然后右手轻轻提拉,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再将针体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针尖略上翘,使针身与肌层平行。运针前,将针尖退回软管中并锁定,然后用右手拇食中指握住针座,做扇形摆动,即扫散。同时,以左手拿揉病变局部组织,促进针效。在运针过程中,病人没有酸麻痛胀感。运针时间2~3min,每10 min运针扫散1次,共留针30min。同时,可令患者活动患部。尽量令疼痛全部消失后,再拔出钢质针芯,将软套管留于皮下,用输液贴固定针座,留置6h。
(3)毫针法:浮针软套管埋置后,再行毫针治疗。
取穴:突出部位相对应的双侧夹脊、患侧环跳,病变在L4-5者配患侧阳陵泉,在L5-S1者配患侧委中。
操作:手法以捻转为主,平补平泻法。各穴以有向下传导的触电感为佳,留针30 min。
(2)对照组: 同治疗组浮针操作。
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5天间隔休息2天,10次为1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
2.3 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对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级评定。(1)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2)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3)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4 统计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P
1
文档评论(0)